读绘本更是个技术活儿(二)——亲子阅读的方式与技巧

做了好多选书的准备工作,终于可以给孩子讲绘本了,但这是个更加烧脑的技术活儿,亲子阅读的方式与技巧更是众说纷纭。

我们一起走进共读的频道吧!看看哪条启发了你,哪条正中下怀,哪条还有待商榷。

在亲子阅读前,家长需要先读一遍书。这样做的好处是,了解整本书内容的同时也了解书中的重点。这样会做到心里有数,讲时更从容,讲出来效果更好。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先去查找一些资料,如《大卫不可以》查了资料才明白,这是作者儿时母亲的一个真实的记录。

还有遇到一些孩子不理解的词汇,可以事先想好怎么讲读或替换。有些绘本的文字内容比较多或者有点深,不影响情节的部分可以省略,也可以换成自己的语言。如《石头汤》里提到“布施”,给孩子读这句就可以不讲或者说帮助别人。

因为提前了解了内容就能用自己的语言给孩子讲故事,避免干读的枯燥,也能在读到重点内容时提醒孩子注意。如果父母不先读一遍,而是边读边了解的话,在阅读时就容易打破阅读节奏,影响孩子捕捉故事传达的重要信息。

刚开始亲子阅读时,孩子有时会着急往后翻,其实他们是好奇,不是有意捣乱,也不是不感兴趣或不喜欢,我们可以等他们翻完再讲。

有时孩子可能会停下来去干别的,那也无所谓,他们的注意力还很分散,可能过一会又想听了。等他们时我们可以自己看书,孩子会好奇书里到底有什么好东西妈妈看得那么认真,自己也想看一看。

孩子是阅读的主体,他们有读的权利,也有不读的权利,有读完的权利,也有中断的权利。所以,一定不要强迫孩子阅读!只有获得了阅读的自由,他们才会真正爱上阅读。

绘本阅读没有早和晚之分,孩子的天生都对阅读和语言有着强烈的兴趣,小月龄的孩子就可以让他们接触绘本,但这时绘本阅读是为了培养他们对印刷文字的认知。

孩子在一岁后,对周围的人、动物和周围的事物有了感官认识,再开始看绘本。孩子太早接触绘本上的东西,等他真的看到实物时,他不知道是什么。绘本上的东西画的再逼真描述的再生动,也不如让孩子摸一摸或者尝一尝真实的物品带来的感受更深刻。

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阅读时间。2岁左右的孩子来说专注力在5-10分钟左右,亲子阅读时间可以在15-20分钟左右;3岁的孩子专注力在8-15分钟左右,我们可以坚持阅读时间30分钟也是可以的。不要让孩子感觉时间很长很厌倦,失去了兴趣,这样对后面的阅读就会有抵触情绪。当然还要根据你家孩子的具体情况确定。坚持共读,天天共读,时间久了,就会变成一个很好的习惯。

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如果孩子反复去阅读同一本绘本,其实说明这本书满足了孩子在某一方面的强烈兴趣,孩子每一次阅读都会有不一样的认知。所以不要制止孩子反复去阅读一本书,你应该庆幸你选择的这个绘本是孩子中意的。

“亲子共读”是近年很流行的“教养守则”之一,“亲子共读”不仅仅在“学龄前”进行,阅读可分为学龄前后两个阶段。前者养成阅读的习惯,开拓视野,后者重在理解其意,思维得到发展。学龄后的阅读应转变为精读和桥梁书的过渡。

建议最好能到小学毕业,因为陪伴学龄后的亲子阅读,才是培养阅读习惯最重要的关键。因为唯有你的陪伴阅读,才是引领孩子跨越绘本、漫画,迈入文字书籍的关键。除了当他们看不懂字时,我们需要把书的内容讲给他们听之外,家长的“读”,还有“推荐引导”的作用。

就算已经识字的孩子们,他们也需要情节丰富、字汇多样、书写多元的书籍内容去吸引他们阅读,但他们自行阅读的能力却远不及此。研究证实,孩子一般到12岁,书面阅读的能力和听读能力才能持平,而在这之前,孩子的听读能力会明显高于自己看书阅读的能力,这也意味着,在12岁之前,孩子更喜欢听妈妈讲故事,是非常正常和合理的。因此,家长带领阅读,往往是吸引他们进入阅读世界的一把重要钥匙!

洗完澡,妈妈抱着孩子在被窝里讲“睡前故事”,讲着讲着妈妈的声音就越来越柔慢,孩子就慢慢的睡着了,这种情形想必在很多家庭中都上演着。把对绘本的阅读变成了给孩子的催眠曲,这样对于孩子未来学习是非常不利的,会养成孩子一捧到书就想睡觉的条件反射,总是在故事中睡着也会逐渐培养成在学习中看不进去书的错误习惯。

对1岁左右刚接触绘本的孩子,可以一个月一本书反复阅读,频繁的换书会让孩子接受不了,不仅仅是因为读书的内容,更是因为安全感。这个时候的孩子主要需求安全感。

好奇、好动、缺乏耐心和持久力是3岁左右孩子普遍的心理特点,他们喜欢的阅读方式是一会儿翻翻这本,一会儿翻翻那本。对此,家长不必过多的去管他。在这一阶段,只要是孩子愿意把一本书拿在手上津津有味地翻看,家长就应该感到心满意足了。因为,这类表现完全符合孩子的早期阅读心理,是孩子在阅读求知的道路上迈开重要一步的标志,尽可能为孩子提供轻松自由的阅读环境。

讲绘本时,父母是在读文字,孩子是在读图。可能某一页文字很少,一句话就能讲完,但孩子还没看完图片。我们就有必要停顿一下,等他们看完再翻页。这样也方便我们观察孩子可能对哪里有问题,我们可以多解释两句。

比如:小猪,可以用憨憨的厚一点的声音;小老鼠可以用尖尖的细细的声音;小鸭子,可以故意把声音压扁一点……父母们发挥一下自己的表演才能吧!

如果仅是用口发音,就有些枯燥了,如果可以加上一些夸张的动作表演,更是锦上添花了!看看幼儿园里的老师们是如何带着孩子又蹦又跳的。

另外,放慢速度的读,对孩子熟悉的词,熟悉的事物着重、拖长音的读,整体语速放慢,坚持抑扬顿挫。最关键的是,大人要饱含感情的读。这一点看似简单却最难,大人在亲子阅读时要保持一颗童心,用儿童可以理解的语言,情绪来表达故事,将自己的感情融化于故事之中,真切的表达出来,孩子才能更深刻的感受到大人的情绪。当成人发自内心的喜爱这本书,才能将这种情绪感染给孩子,才有可能将孩子一起带到书里。

孩子爱不爱看书,与父母的培养技巧很有关系。在孩子学习阅读的初期,父母一定要对提供给孩子的书进行精心的挑选,尽量给孩子提供一些印刷美观漂亮、内容丰富有趣、情节发展符合儿童想象和思维特点的图画书,如动物画册。有了好的开端,就不愁了。

13、妈妈和爸爸谁陪比较好?

谁陪孩子都有各自的特点,对孩子都是百益而无一害。包括其他长辈都可以。但最好有一位是固定的,尤其是在婴幼时期,帮助孩子养成阅读常规。

爸爸理性、幽默、知识丰富,能给孩子更宽广的眼界;妈妈慈祥、温柔、智慧,给孩子以安全、舒服的感受。但父母情绪不好,或者孩子情绪不好的时候,不读书。

要想让孩子对阅读感兴趣,家长首先就要表现出一副乐在其中的样子,在阅读时,要充满热情地阅读。因为情绪记忆最能加深孩子的记忆,当孩子感染到家长的那股情绪时,便能更好地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亲子阅读最好定一个固定的读书时间。2岁左右的幼儿,一般建议在晚上睡觉之前,因为幼儿在浅眠期是最容易进行记忆的。要坚持每天读,让阅读成为像吃饭那样必须的事情,告诉孩子吃饭是为了营养身体,身体健康,而阅读是为了营养心灵,心灵健康。

这个现象非常正常,家长不要对孩子的专注力有所怀疑,更不要失去耐心。孩子随机的指着某处细节提问、表达自己的想法时,虽然打断了你的阅读进程,但这正说明孩子正在积极的参与亲子阅读的过程,家长此时一定要及时的回应和鼓励孩子。

与孩子的提问相反,家长在给孩子读书时一定不要总是提问。一是为了避免打断孩子的思路,破坏了故事的连贯性;二是避免把讲故事变成了说教,打消孩子把故事听下去的意愿。连贯完整地朗读,不要提问题,或者期间孩子提出问题后,在回答的过程中反问。

亲子阅读可促进亲子关系,如果在阅读过程中家长对孩子有指责、评判和管束等行为,孩子心里就会不舒服,进而产生抵触情绪,表现出不爱阅读,不爱和家长互动。在进行亲子阅读时,家长要主动和孩子互动,语气要保持平和,讲究方式。

每个故事读完要留一点时间和孩子进行讨论,但“讨论”不等于说教。我们可以用引导式提问来和孩子讨论故事,比如:“你喜欢这个故事吗?喜欢哪个角色、哪个情节呢?为什么喜欢?故事里哪些地方让你开心或者不开心呢?” 孩子在表达完自己的想法后,家长也可以说一说自己的理解,但这不是为了让孩子完全明白和吸收你的理解,只是为了打开孩子的思路,多一些思考的空间。

无字书或文字少、图片信息丰富的经典绘本,讲读很吃力,网上有很多讲绘本的音频或视频,可能会有很多启发和借鉴。但不建议直接给孩子看这样的视频或听这些音频。听故事肯定会损失图片的部分,看视频也不能代替亲子阅读,往往这些表演的性质更多,而亲子阅读可以随时跟孩子互动,还能增进亲子情感。

亲子阅读不是一种纯粹的学习书面语言,而是通过阅读形式获取信息的方法技能。父母可以采用多种阅读形式,给孩子创设可以帮助他们操作运用多种语言交流、行为的交往情境。

设疑式——猜一猜。阅读前,可以先提几个问题,让孩子带着寻求答案的心理,调动他对绘本的兴趣。孩子猜一猜后,我们不置可否,让他们自己慢慢从书中找到答案。有的故事则可以在讲述中设置悬念,讲到关键处,突然来个急刹车——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你猜猜看!

交流式——聊一聊。孩子的情绪极易受他人的感染,如果父母与孩子经常交流自己看的书,比单方面看书的效果要好几倍!平时可以多和孩子讨论书中的情节,以平等的口吻跟孩子交流你们各自的体会,这些无疑会大大加深他对读物的理解,进一步启迪思维、积累语言、激发兴趣。

活化式——演一演。阅读是多元的、立体的。亲子阅读中,可以玩玩演演、唱唱跳跳,其中亲子共同表演故事是非常受孩子喜欢的游戏。通过表演书中角色与情节,发挥孩子想象力,激发阅读的兴趣,并且一定要告诉孩子每一本书都是一个好听的故事,都可以让全家人来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