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随便乱放钥匙时,当你把静音的手机随手一扔时,当你把水杯放在书本上时,会产生什么后果?
你会因为着急出门找不着钥匙、手机而抓狂,你会因为把水洒在书上而懊悔不已,这就是我们为糟糕的决定所付出的代价。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如果父母总为孩子的不良行为买单,这样做的结果就会造成孩子很少会考虑自己的行为对别人会有什么影响,由着自己的性子胡来,最终给自己、给他人带来伤害。
事实上,孩子总会犯错,我们可以选择让孩子直面这些错误,并为他提供指导,从而把这些错误变成最佳的学习机会。
不良行为所带来的后果分两种,自然后果与逻辑后果。
前者是指你允许孩子去面对的结果,后者是指你有意识地施加给孩子的结果。
当这样的后果发生之后,我们可以跟孩子谈一谈,但切记不能说“早就跟你说了,你不听,现在着凉了吧!”这样只能引发孩子的怒火,而无法让他学到任何东西。
逻辑后果不是惩罚,而是他的不良行为带来的后果。
比如说孩子拒绝刷牙,自然后果就有患龋齿的危险,这个时候就需要父母实施逻辑后果了,可以是限制孩子摄入高糖食物,直到他学会主动刷牙。
再比如说孩子损坏了别人的玩具时,自然后果就是玩具因为损坏而不能玩,那么逻辑后果就是他必须帮忙修复别人的玩具,用自己的零花钱为别人买新的玩具或用自己的玩具赔偿。
用冷静的语调告诉孩子,如果坚持自己的不良行为,会有什么后果。例如,孩子总是喜欢抢别人的玩具,我们可以很温和地告诉他:“你的朋友们不喜欢你抢他们的玩具,如果你总是这样,也许他们就不想跟你玩了。”
如果孩子对你的善意提醒无动于衷,那么就让结果自然发生吧!
不要对孩子说“我早就说过”之类的话,但要给出必要的同情和指引。例如,孩子跟你抱怨说小朋友们不愿意跟他玩时,可以先表达对孩子的同情,然后再问问孩子:“下次你可以怎么做,别人才愿意跟你玩呢?”而不是对他说:“他们肯定不愿意跟你玩,你看你总是抢玩具!”
事后我们可以通过与孩子玩角色扮演的游戏,来教孩子如何有礼貌地跟朋友相处,很快孩子就会明白该如何跟小伙伴友好相处了。
与自然后果不同,逻辑后果是父母主动创建和引导的事件,为了确保逻辑后果的公正和效力,在实施逻辑后果时则要遵循以下五个原则:
后果与不良行为间得有关联。你不能因为孩子乱扔玩具就剥夺他吃零食的机会,只有让孩子明白他的不良行为与应承担的后果之间的关系,他才能更容易从错误中吸取教训。
运用逻辑后果的目的是让孩子长记性,吸取教训,毕竟孩子应对问题的能力有限,所以在运用这一方法的过程中不能打击孩子的自信。
在孩子情绪稳定时,提前将他可能面对的逻辑后果告诉他,否则他会感到猝不及防,还会认为是父母故意施加的惩罚。这样的后果就是孩子的行为不仅不会变好,反而会更加激烈地与你争执。
这点很有意思,就像给孩子的心里提前铺下了个心锚,可以这样来问孩子:请你告诉我,玩玩具的规矩是什么?如果9点还不睡觉,会有什么后果?等孩子完全明白了这些规矩之后,家长就可以放心地运用逻辑后果来督促孩子了。
如果我们能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学会自行承担后果,那他会明白:“如果我不穿外套就出门,我会很冷” “如果我今晚不早点睡,那明天早上7点就起不来” “如果我还要玩积木,那么一会儿上课该迟到了”。
独自承担后果能锻炼孩子的理性思考能力,因为这将教会他根据可能的后果评估所有的选项。
独立承担后果让孩子在处理问题时更加灵敏,当一个选项行不通时,他将尝试别的选项。
独立承担后果能增强孩子承担责任的能力,因为他将意识到,犯错并非世界末日。
独立承担后果甚至能让孩子更有同情心,因为他对尴尬的经历有深切的体会,而这些经验只能从生活中学到。
请相信,实际生活比你的唠叨更能教会孩子更多东西,而从生活中学到的东西能让他终生铭记。
当孩子能够看见自己的选择所带来的积极后果,孩子所具有的“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自私心理将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我做的事很有意义”的积极心理,这将使孩子受益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