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表示自家孩子今年才6岁,就已经来了月经,这令她担心不已,立马带着女儿去医院检查,发现是中枢性性早熟。
这位宝妈求助大家有什么比较好的解决办法。
近几年,这个名词频繁出现在各类科普文章了,可为何「性早熟」科普力度如此之广,还是每年有不少孩子中招?
想必也有不少父母想要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就像那位宝妈一样,下面就来给大家好好唠唠这个话题。
从医学的角度上来看,所谓性早熟,指的是男孩在9岁以前、女孩8岁以前出现第二性征。男孩表现为:过早长胡须、喉结变大、男性器官的发育等;女孩表现为:月经初潮提前、胸部发育等。而它有真性和假性之分,多数早熟儿童属于前者。
根据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儿童性早熟的几率约为0.43%, 全国范围内约有53万性早熟儿童。
需要注意的是:早熟儿童中男女比例约为1:4,也就是意味着,十个早熟儿童中有八个女孩、两个男孩。
虽然从数据上看,男孩似乎不容易中招,但由于男孩的早熟现象更为隐蔽,不容易被父母察觉,以至于比较容易错过最佳干预时期。
而一旦错过最佳干预时间,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身体的发育均可能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研究发现,过早的发育往往会让孩子的骨骺线闭合的时间提前,比正常的同龄人要早1~2年,骨质一旦被完全钙化,就失去了继续长高的机会,孩子的身高往往会比同龄人看着矮很多。
为了防患于未然,很多父母会在饮食上特别上心,总觉得“病从口入”,然而性早熟真的该由那些食物背锅吗?
网上有文章说,如果发育期的孩子经常喝豆浆会早熟。理由是豆浆中丰富大豆异黄酮,它属于雌激素的一种。而发育期的孩子本身激素就是呈成脉冲式的分泌,水平较高。
如果再摄入较多的大豆异黄酮,体内的雌激素水平往往过高,就更容易催发性早熟。
实际上,豆制品中大豆异黄酮的含量是有限的,只有1%不到,而且活性很低,几乎不太会对人体的发育造成过大的影响。
而且它是属于植物雌激素,与动物雌激素的结构并不相同,对人体不会造成明显的影响。
这两样东西是非常常见的“背锅侠”,给的理由有:现在市面上很多都是“速生鸡”,里面打的激素比较多,再加上油炸食物的热量高,所以孩子如果吃太多,同样容易催发早熟。
可严格意义上来说,虽然炸鸡汉堡多吃确实对身体不太好,可如果说它们跟性早熟有直接的关联,那还是有些冤枉。
而且速生鸡也是经过严格的选种、科学的培育之后长大的,并不是你们想象中的“激素鸡”,炸鸡汉堡一周吃一两次解解馋,也是可以的。
蜂蜜中的主要成分是葡萄糖和果糖,而且它跟豆浆一样,含有少量的植物雌激素,并不会对人体产生激素性的作用。
另外,无论是哪种食物都要注意摄入量的多少,建议多关注营养结构的均衡,避免过多摄入高蛋白、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合理增加运动量。
但不要把所有的儿童性早熟都归咎到食物上, 并非所有的早熟都是吃出来的,还有一些元凶经常容易被父母忽视。
家里最小的一位侄女,如今还在上幼儿园,每天都要涂妈妈的口红,而且自己还要挑挑颜色,父母对她的要求也特别宽容,把化妆品摆在桌子上,随便她折腾。
不光是小侄女,还要很多年龄较小的孩子,已经在开始接触化妆品,殊不知,很多成年人化妆品中的激素含量是偏高的,而孩子的皮肤较为娇嫩,防御屏障弱,往往容易致使糖皮质激素和性激素入侵,如果使用的频率过高,往往就容易诱发早熟。
例如,之前韩国就有一位童模,因为要每天化妆,皮肤经常接触化妆品,结果导致体内激素水平过高,骨龄超前发育,12岁的时候骨龄已经超过16岁,身高停止了发育。
如今的外卖行业也尤为发达,有些家庭父母工作太忙,孩子每天都吃外卖应付一下,殊不知,其中所使用的塑料饭盒同样是“催熟”孩子的元凶。
原因就是其中添加的一种塑化剂,这种物质常被用于塑料制品中,目的是为了使塑料制品更加柔软、更具弹性,然而在装取食物的过程中,塑化剂往往容易混合进食物中。
虽然说微量的塑化剂对孩子的影响不大,可如果长期接触,往往就容易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或者皮肤进入到人体,干扰其内分泌的正常分泌,诱导第二性征提前出现,进而催发早熟。
2、避免孩子过早接触化妆品、把避孕药放在孩子看不见的地方,避免其误服;
5、在日常生活中,少使用塑料打包盒,多用可循环使用的家用碗筷,绿色环保,还能预防塑料制品对孩子身体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