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我们带娃逛超市的时候,大宝又被货架上的奥特曼卡片吸引住了。他要求购买一盒,还很兴奋地跟我打赌:“妈妈,我觉得里面肯定有我想要很久的绝版卡片。”
我摇头拒绝了孩子的请求,告诉他:“妈妈知道你是奥特曼迷,但家里已经有很多这样的卡片了。”
大宝提出反对意见:“家里的跟这盒不一样,里面有我想要的绝版卡。”
“我记得你上次也这么说过,但拆开后发现没有你心意的那张卡,又随手丢一边了。”我毫不留情面地戳穿了真相。
眼看着我跟儿子的“母子大战”一触即发,老公出面打圆场,他说:“两个儿子都是奥特曼迷,这东西当然对他们有吸引力,反正就几块钱的东西又不贵,给他们买一盒得了。”
即便是有老公帮腔,我还是不肯妥协。看着我态度强硬,大宝实在拗不过,只能撇撇嘴,跟我们一起离开了。
事后,老公很不解地问我,平日里给儿子们买玩具,我一直都很舍得,为什么这次如此反常呢?
我很认真地告诉老公:最初我跟你想法一样,因为孩子喜欢奥特曼,加上价格也不贵,所以孩子提出要求的时候,总是第一时间满足他们。可后来我才发现,吸引孩子们的不再是奥特曼卡片本身,而是贪恋片刻收集的快乐。最开始是普通卡,后来又有镭射卡、3D卡,更过分的是各种稀有卡,数量少,全凭运气。我给孩子买了不少,有很多都是重复的,孩子到手后见到不是自己想要的卡片,根本不知道珍惜。
在我看来,孩子想要玩具的要求摆在其次了,他们所上瘾的是这种“赌博”过程。
当然,市面上与奥特曼卡片相同商业原理的还有各种盲盒,譬如:考古盲盒、玩具盲盒、手办盲盒,甚至就是普通的文具都搞起了盲盒形式。
精明的商家,正是抓住了孩子追求“刺激”的消费心理,原本可以“明码实价”摆在货架上陈列,供大家挑选的商品,通过“盲盒”的包装形式,用小概率抽签的模式来进行分散销售,让孩子为了集齐一套玩具或者为了一个自己喜欢的玩具,不断地买、买、买。
在我看来,吸引孩子的根本不是商品本身,而是“拆盲盒的惊喜感与刺激感”让孩子上瘾。正如很多时候双十一购物狂欢节,许多失去理智的消费者购买大批商品,享受完拆箱的快乐后,又出现大批的退货潮。而“盲盒”销售所不同的是,商家把成人“赌博化”的模式应用于玩具上,一经拆开概不退还的原则,让商家达到赚钱的目的。
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我就坚定地不再纵容孩子,毕竟花钱事小、坑娃事大。
从消费层面来讲,每次花费不多,但“小数也怕长计”,为了满足孩子花钱购买一堆不必要的东西是很浪费的,根本不利于孩子正确消费观的培养。
再则,纵容孩子不间断购买这些“盲盒”玩具,不仅是误入了“商家圈套”,对孩子的自律性伤害也是很大的。他们享受这种投机心态所带来的“精神刺激”,只会让他们痴迷成瘾,失去自律性。
都说“育儿路上无小事”,哪怕是给孩子选购玩具,也不能全凭孩子的喜好。坏习惯是纵容出来的,好习惯是培养出来的,玩具选得好,是有助于孩子智力开发的。
任何一个玩具的选购,安全性必须要摆在首位。材质差、有尖锐物、易打破的玩具,最好不要给孩子购买,另外3岁以下的婴幼儿不适合玩有细小零件的玩具,以防止误吞。
针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都有不同的益智类玩具。
幼龄段可选择一些训练孩子的感官能力,如锻炼手眼协调的玩具,积木等。稍大一些的孩子,可以选择可以动手的玩具,比如:角色扮演类的,刺激想象力等。再大一些的孩子,可以选择智力开发的,如:拼图类的、解锁类的等。
家庭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给孩子选购品牌的玩具,质量有保证,避免出现安全隐患。
最后要说的是,玩具陪伴孩子成长,给孩子购买玩具是家长表达爱意的一种方式,但也不能过度、补偿式地靠买玩具来表达“爱意”。
玩具对孩子的意义,更多的是一种玩乐与消遣的方式。要想孩子拥有快乐的童年,更需要爸妈们抽出时间去陪伴孩子。哪怕是自己动手做一个玩具,孩子所感受到的幸福感,远不是一样名贵玩具能够代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