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如何如何”的表达方式,毁了孩子的自控力

“别看动画片啦,看你考试考成什么样了?”

我相信这些话父母们应该都很熟悉,在生活中,我也观察到几乎所有父母都会对孩子说过类似的话,我们的教育中总是充斥着对孩子“不要如何如何”的命令式语句。

然而,结果是往往你唠唠叨叨嘴皮子都快磨破了,孩子依旧我行我素,该干什么还是干什么。面对这样的情况,家长往往认为孩子调皮不懂事,但许多时候,孩子不是不懂,而是控制不住。甚至还会因为“做坏事”“惹大人生气”而自责,我的女儿每次被批评乱扔玩具,都非常内疚,害怕妈妈不喜欢她了。但内疚之后,却很难在行动上改善,玩高兴了还是会乱扔。

孩子的天性都差不多,但为什么有的孩子自控力很好,有的就是屡教不改呢?

在父母抱怨孩子的自控力怎么这样差的时候,是否了解,其实正是家长“不要如何如何”的表达方式,摧毁了孩子的自控力,让孩子了陷入恶性循环。

这个实验起源于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他的哥哥让他待在房间角落里,除非他不再想到“白熊”。当哥哥出门一圈回来之后,却发现小托尔斯泰还坐在那里,为了满脑子的白熊而苦恼。

多年后斯坦福大学的神经学教授菲利浦戈尔丁,通过核磁共振观察到了大脑类似的现象。当受试者被要求压抑自己的恐慌感受时,他们大脑中代表“恐慌”的应激中心反而变得异常活跃。

所以,聪明的家长不要再跟孩子强调“不要如何如何”了,这对提升孩子的自控力没有任何帮助。

当然,也不是让父母对孩子的行为放任不管,而是要尽可能地压住烦躁的情绪,用更科学有效的方式对待孩子,帮助孩子培养自控力。

情绪表现也是自控力的一方面,自控力较高的孩子即使是难过,也知道在某些场合下要控制自己。父母可以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面对生气、难过这些情绪应该适当的表达。

孩子自己难以控制自己,那么家长就要帮孩子制定计划和规则,并要不厌其烦地提醒孩子。比如出去玩,告诉孩子回家的时间要到了,并分阶段提醒重复规则。让孩子养成做计划的习惯,也是培养自控力的好方法。

3、延迟满足,让孩子学会等待适当地让孩子学会等待,也有助于提高自控力。不过要注意的是,让孩子学会等待,但不要粗鲁冷漠地对待孩子。比如孩子去商场要买新玩具,不要说:你没看我正工作吗?这么不懂事!等一下!可以这样说:等一下宝宝,妈妈要先把这件工作做完了才能陪你去商场,今天去商场带你去玩小汽车怎么样?总之是以安抚的方式让孩子去学会等待,而不是生硬的下单等待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