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很多人都有这种感觉,就是读《道德经》,读着读着,似乎自己变得越来越通透,对世界了解更透彻了。
我们都知道,我们被困在迷宫当中不容易走出去,如果这时候能飞起来,停留在空中往下看,就能看到迷宫完整的路线,出口在哪里,一清二楚。读《道德经》也一样,我们的身体飞不起来,意识却可以,我们时常要从高处往下看,这就是整体思维。
我们还需要具备时间线的概念。我们只关注当下,就生活在迷雾当中,既看不到过去,更无法望向未来。《道德经》经常需要我们往过去回溯,往目标方向去看。
经常读《道德经》并且运用在实践中的人,思考问题的时候,会既考虑整体也考虑局部,既关注长线也关注短线。一个问题的横向和纵向都考虑到,整个问题就清晰了。长期思考下去,思维会慢慢变得整体,考虑问题会更全面,看自己,看别人,看世界,会更清晰。
就拿“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来说,单纯理解这句话,是很难理解的。因此,我们就需要往回溯,想一想上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含义,再往回溯,看看在人出现之前地球的状态。
在人出现之前,地球上存在各种生物,那时只有道,没有名,因为所有的概念都是人出现之后产生的。
所以,我们一看到美、恶,善与不善,就要想到这几个都是词汇,是概念,所有的名词都是人创造出来用来认知客观世界的,像什么国家、人、货币、河流、山川、世界、经济、心理学、移情……都是人命名并且赋予意义的。
客观世界是没有意义的,那么,意义是怎么来的?
抱着孩子的妈妈指着一朵花说,这是花。孩子学会了,这是花。妈妈说,这朵花好漂亮,孩子也学妈妈,这朵花好漂亮。妈妈给花赋予漂亮的意义,孩子也跟妈妈学会了赋意义。
这个是花,那个也是花,好像都很漂亮,慢慢地孩子又分辨出,这些花似乎不如那些花漂亮,有些花都枯萎了,很丑。孩子从家庭认知到社会,从一朵花开始认知到整个自然,他的主观世界也随之开始扩大了。
同样一朵花,有的人认为漂亮,有的人认为一般,有的人认为不好看。如果妈妈坚持说,我认为这朵花漂亮,就不允许你们说它丑,也要求孩子必须和自己一样的审美,这就是“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了。
如果妈妈经常说爸爸是坏人,从来不顾家,孩子从心底也认同,爸爸是坏人,从来不顾家。虽然孩子最初不知道坏人是什么意义。不管实际情况到底是什么样,一旦在心底有了认定,爸爸就成了一个不顾家的坏人。可能孩子需要在多年之后才明白,原来,一个人不只一面,可能有很多面。爸爸是不是只有不好的一面呢?不是的。
所以,“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是告诉我们,我们人类在思考问题时,不能偏执,不能美就一定美或善就一定善,否则,这就不符合客观规律了。
许多的纷争,痛苦的纠结,甚至你死我活的争夺,都来源于“我”坚持那个主观的认定:我是对的。
家长在打孩子的时候,为自己的行为赋予一个意义,我是为你好。在家长心中,“我是为你好”这个观点无比正确,打起孩子来理直气壮,当家长盯住一个点的时候,很少想到还有其他办法可以管好孩子。
新冠来临的时候,西方人的反应和我们中国人的反应不一样,很多西方人坚持不戴口罩,认为戴口罩是妨碍个人自由,我们中国人第一反应是戴口罩,我们认为个人的自由是建立在整个社会安全的基础之上,只有社会安全,个人才能有最大的自由。对“自由”这个概念意义的解读,造就了中国人和西方人行为上的巨大差异。西方讲个人自由,损害的是其他人乃至群体的自由,中国人也讲自由,这个自由是整个群体规则之下的自由。
这些都充分说明,我的主观思维决定了客观事物的意义是怎么样的,而不是客观世界本身就存在着意义。既然是我们的主观思维决定了意义,那么我们要用怎么样的方式来进行思维呢?
有个人非常不自信,眼睛不敢看人,跟人说话结结巴巴,更别提上台当众讲话了!她非常苦恼。有次上课的时候,她小声问老师,老师,我很自卑,怎么办?老师就请她走上讲台,请你很自卑地上台,她很不好意思地走上讲台,老师说,请你很自卑地跟其他同学讲,我很自卑,她对台下同学说,我很自卑。老师又说,请你很自卑地大声对同学们说,我很自卑。她又照做了。台下都笑了起来,她说,你们笑什么?我真的很自卑!
其他人笑她什么?她是如此自信地站在台上说自己很自卑。
对,她是如此深信自己自卑,是自信地自卑着。那么,请你思考一下,她到底是自信还是自卑?
既然自卑与自信是主观思维决定的意义,它们本身就是一体的,就像美丑,就像善恶,就像难易,就像长短……
而这个人本来可以自信地自信着,把自己的人生过得很精彩,却自信地自卑着,把自己的人生过得痛苦不堪,这就是一个人的主观世界用“美之为美”思考问题所付出的代价。
接下来,老子提到“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就是用整体思维去思考问题,是我们的思维需要修炼的地方:把个体思维训练为整体思维。
看一个人不能只看表面,有些人看上去很阳光,如果他的说话内容是开放的,向上的,这样的人才是真阳光。如果这个人一天到晚说个不停,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语言呈现是封闭的,朝下的,这个人是偏执的。
很多喜欢这种乐呵的,话多的,觉得这样的人胆子大,能做自己不敢做,想自己不敢想。实际上,如果我们只遵循自己的本性,离开了自己对自然界的理解,离开了对客观的理解,这个本性是假的。这个本性叫动物性,个体动物性就是我想干啥就干啥,我觉得对就对。
处于个体状态的人,最容易出现“美之为美”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