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你们会走向什么样的结局?

前阵子很火的电影《瞬息全宇宙》,中文译名《妈的多重宇宙》,主角是一对母女,围绕她们的关系,构建了多重宇宙,引发了许多热议,众多解说。

电影的结尾,用“爱”来拯救一切,点出了电影主旨。

对于这个结尾,很多观众都表示失望,烂俗,是电影的败笔;尽管如此,在我看来,电影其实在某种角度上呈现了我们与父母的关系。

主角之一,妈妈伊芙琳与自己爸爸的关系并不好,从一开始,父亲对于女儿便是失望的。在父亲的否定下长大的伊芙琳迫切想证明自己,获得父亲的认可。

于是,她不顾父亲的反对,远渡重洋,试图闯出一番大事业。但现实没能如她所愿,最终她把自己的生活过得一地鸡毛。

自己的人生过得失败,她便开始把眼光投到孩子乔伊的身上,期待乔伊能活成自己理想中的模样。

显然,乔伊并不能满足妈妈的愿望。她不仅身材微胖,还是个同性恋,而伊芙琳则希望她能身材好、学习好,事业有成,嫁个高富帅……

其实,无论伊芙琳还是乔伊,都是不被看见的孩子。

父亲因为伊芙琳是个女孩,从她出生起便对她失望了,这种失望、否定贯穿了伊芙琳的成长,她很想被父亲看到,很想得到父亲的肯定。

而乔伊,与伊芙琳一样,希望妈妈能看到、接纳真实的自己,而不是一直拿妈妈心中理想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批判自己。

两人相似的命运,映射了现实中不少亲子关系的困境:带着原生家庭的伤痛,在自己痛苦万分的同时,也不知不觉把这种伤痛传递给了下一代。

而这样的亲子关系,是一种互相纠缠的“共生关系”:

用孩子来达成自己的愿望,填补自己人生的遗憾;但孩子拥有着自己的自主意识、真实感受、内在需求,不愿也无法去按照父母的“规划”去活着。于是,双方都陷入“爱而不得,恨而不能”的纠缠痛苦状态。

而就像伊芙琳逃离父亲一样,乔伊也逃离了伊芙琳。

亲子共生的关系,最终只能是物理上的被动分离,而心理上一直爱恨交织。

在另一个宇宙中,这对母女的关系又有不同的变化。在这里,伊芙琳成了一位杰出的科学家,而乔伊也成了一名天资出众的孩子。

在妈妈的逼迫下,乔伊不堪重负,分裂成许多碎片,拥有了能穿越、操纵各个宇宙的能力。

但同时,乔伊在成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神”时,也失去了一切道德感,丧失了人性,成为大开杀戒的“魔”。

其实,伊芙琳还是没能看到自己的孩子,还是没能接纳孩子真实的模样,始终追求着自己心中的那个完美孩子,忽略了现实的乔伊。而乔伊的最终崩溃,用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是必然的。

在父母的强烈期望和重重压力下,孩子完全不顾自己的意志,以牺牲自己来完全顺从父母的意愿,活成父母希望的那个孩子。这种的亲子关系,称为“病态共生”。

父母总希望孩子可以听话懂事,但过于听话、懂事的孩子便是好的吗?被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失去了自我,做事时犹豫不决,不能坚定表达自己的情感,不能独立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

一直被压抑着的自我意识没能得到发展,即使年龄在增长,心理上却处于停滞。

在这种关系中,父母与孩子的自我,只能是你死我活的结果。而通常,孩子的自我都会被父母“杀掉”,留下父母的自我。

就像这个宇宙的结局,乔伊在最后选择把自己心中的痛苦坦诚告诉了伊芙琳,然后毅然决然地坠入黑洞,走向自我毁灭。

弗洛伊德说:“孩子成长的主要动力,来自与父母的分离”。

被动分离的双方,心中抱着的是对彼此的怨恨,父母因为孩子辜负了期待而怨恨,而孩子会因为背离了父母而感到愧疚,也对父母的忽略怀有怨气。

与被动分离不同,主动分离是基于双方自由意愿,孩子知道自己该离巢了,欣然走向独立;而父母也愿意放手,送上祝福,让孩子飞向更广阔的天空。

父母得体退出,给孩子成长的空间;而孩子在新的天地探索时,也会时时回归旧巢,保持适度的亲密。

主动分离的过程会伴随痛苦,父母会认识到自己不是完美的,会让孩子失望,也认识到孩子不会也不能成为自己理想的样子,会对孩子失望。

但要相信,当孩子因为获得成长而喜悦时,作为见证孩子成长的父母,心中的喜悦必能盖过心中的失望。

亲子关系是一种需要“结束”的关系,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都要具备“结束”的能力。

如同《目送》中这么一段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