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和青春期孩子“一说就吵”的家长,都要修炼这4个黄金法则

这次,两个人也只是因为“睡前的一杯牛奶”,就闹得不欢而散。

她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把台灯关了又开,开了又关,内心还是焦躁得难以入眠。

但是在侄女那边,我却听到了另一个版本:

“不是我不想好好跟她说,而是我真的很烦她动不动就讲那些大道理。

不顺着她的意就开始道德绑架,什么‘我是你妈,我都是为你好’。

放学回家稍微晚一点,就开始盘根问底,我说真话,她还不信。

在她们身上,我看到很多父母和孩子的缩影。

但孩子到了青春期,他们需要父母的引导,却不需要父母的质疑和说教。

“和青少年对话并不容易,这和朋友聊天不太一样。你要乐于退一步,跟着青少年的暗示走。”

想要和青春期的孩子“有话可说”,不妨用上这4个沟通法则:

“你太晚了,我当年比你还早一点!”

一句话瞬间就拉近了和孩子的距离,两人从父子,变成了哥们。

“早恋就像青苹果,好看但不好吃,这时产生的性冲动更多的是一种生理本能,不用害怕,也非常正常。”

在青春期孩子眼中,只有和他们始终站在一起的父母,才值得被信任。

所谓“自己人”,是指对方把你与他归于某一方面的同一类型的人。

“自己人效应”则是指对“自己人”所说的话更信赖、更容易接受。

之前在网上就有家长问:青春期的孩子,要怎样才会好好地、主动地跟父母沟通?

“当我把你当成自己人的时候。”

如果我们想要孩子接受我们的观点、态度和教育,首先要学会“加入”孩子的圈子,成为孩子的“闺蜜”或“哥儿们”。

适当“暴露自己”,比如当孩子叛逆时,多说“我曾经也和你一样...”

谈话时多用“我们...”,而不是居高临下地指责和教训“你怎么又这样...”

学着对孩子学习以外的事情感兴趣,聊聊生活、朋友、孩子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善于找共同话题。

当我们把孩子放在和自己平等的位置,获得孩子的信任和认同,成为孩子的“自己人”,教育才能行之有效。

女孩是一名读艺术专业的学生,爸爸妈妈总是担心她的将来,害怕她以后很难养活自己。

“你(以后)准备干嘛?毕业后你准备怎么养活自己?”

女儿明显抗拒妈妈带着质问语气的沟通,但她还是强忍着委屈,说自己找个有钱人当老公就好。

“你能干成什么?你跟别人比啥都没有!还想嫁个有钱人?”

“给我清醒一点,别做白日梦了。”

面对父母的指责、打压,女孩只能闭上了嘴,默默流泪,拒绝沟通。

纵观整个沟通过程,父母一步步把她的情绪逼到了崩溃。

“以说服对方为目的的沟通,哪怕看起来再心平气和,也很容易把人的情绪逼到死角。”

很多时候我们的沟通都是出于关心和爱,但我们往往会忽略一点:

如果我们一味地说教,只会让沟通失衡,导致孩子不满情绪的产生。

一个人的情绪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消解,只会不断激化矛盾,然后在某一天爆发。

青春期的孩子虽然生理上已经有大人的样子,但是心理上并不成熟,加上体内激素的变化,很多时候他们都不懂如何疏导、发泄自己的情绪。

如果孩子不愿面对面沟通,我们可以给孩子写信或给孩子发微信,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永远都在。

等孩子把话说完了,感受到了你的支持,心理压力也就得到了释放。

这个时候我们再进行下一步沟通,效果就会好很多。

南风和北风打赌,看谁能让行人最快脱掉大衣。

北风胸有成竹,使劲吹起了刺骨的冷风,行人为了抵御寒冷,把大衣裹紧了。

南风则是徐徐吹动温暖的风,行人觉得很暖和,纷纷开始脱掉大衣。

温和的沟通方式,永远比冷酷严肃的沟通更能被人们接受。

“你想法挺好的,但是我觉得还有值得改进的地方,比如这里……”

同样是批评,两句话你更能接受哪一句?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高自尊高敏感的他们,比大人更难接受他人的批评指责。

一位在初中当班主任的朋友跟我分享过一件事。

某次家长会结束后,有位妈妈跟她抱怨说自己的女儿不好管教,整天回到家也不吭声,跟她说话也不搭理。

女儿这种态度让妈妈既恼怒,又束手无策,所以只好来求助她。

但在她的印象里,女孩是一个十分外向健谈的人,就连跟她这个班主任,也能有说有笑。

“她根本就不关心我,每次不是质问就是说教,我也很烦很气啊!”

放学回家晚了一点,妈妈上来就质问她上哪鬼混去了。

周末想和朋友出去玩,妈妈就说她整日只顾着玩。

女孩虽然知道妈妈是为了她好,但是这种说话的方式和态度,真的让她十分抗拒。

倘若我们只会一味指责命令孩子,只会引起孩子的反感,让孩子化身“行动杠精”:

你越不让他做什么,他就越要做。

当有人从里面打完电话出来后,心理学家就抱着一堆书在那个人面前经过,并故意把书掉到地上。

在电话里捡到钱的人中,90%都会主动帮忙捡书。

而没有捡到钱的人中,仅有5%会主动帮忙。

当人们有一个好心情的时候,他们会透过“美好”来看这个世界,无论做什么都更积极、更主动。

这个效应运用在和孩子沟通上,也同样合适。

孩子心情不好时,对什么都很消极,充满抵触,这时候父母硬要和他讲道理,只会让孩子觉得烦闷和抗拒。

孩子心情好时,他会觉得无比轻松愉悦,这时候父母只要不泼冷水,孩子大概率都能把话听进去。

《为什么我的青春期孩子不和我说话》一书中就写过这样一个案例:

她想知道女儿发生什么事,想和女儿聊聊,所以她把女儿喊了过来。

而是先跟女儿开了一些小玩笑,把女儿逗笑了再和她聊天。

如果女儿实在没有什么心情,她就会等女儿心情好了,脸上有笑容了再和她沟通。

这时候,和孩子的沟通鲜少会出现障碍或冲突。

这就是因为人心情好的时候,很多不想做的事、不想听的话,他们也会选择接受。

想要孩子好好说,好好听,父母要学着看孩子的“脸色”。

当我们发现孩子板着脸或满脸忧愁的时候,不要张口就质问,轻声问一句“你怎么了?发生什么事了吗?”就好了。

当我们看到孩子满脸喜色,我们也不要给孩子泼冷水,可以笑着调侃“这么开心,也跟我说说让我开心开心吧!”

作家麦家曾经说,陪伴青春期的孩子,就像陪伴一头老虎,你得小心翼翼。

察言观色,也是父母的一堂必修课。

青春期,是孩子一生中最关键的几年。

不要因为孩子的沉默就步步紧逼,也不要因为孩子的暴躁而破口大骂。

在人生最摇摆不定的这几年,希望我们都能成为孩子无话不谈的朋友。

点个赞吧,与所有父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