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生活中,大多数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比较陌生的。因为父母过早地出外地打工,孩子小时候并没有父母的印象,难免与父母产生一些陌生感。
有的父母认为孩子不跟他们亲近,是因为孩子不懂事,还时常说自己生了个“白眼狼”,但其实这样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孩子与父母不亲近的原因并不是父母口中的所说的“白眼狼”,因为父母错过了孩子小时候的“认母期”,才会导致孩子与自己不亲近。面对父母的抱怨,孩子其实也挺无奈的,他们也并不想这样。
每一个孩子都有“认母期”这个阶段,每到这个阶段时,孩子就会特别依赖身边照顾他的人。因为照顾他的人是长期与他接触,并且亲近的人,所以他自然而然就会将经常照顾他的人,认准是他最亲近的人。
比如在孩子“认母期”阶段的时候,爸爸妈妈和孩子的血缘关系最大的,按理来说,孩子与他们更加亲近,但因为接触的时间没有多长,便孩子不会主动跟他们亲近。如果经常陪伴在他身旁的是爷爷奶奶,那么他就会将爷爷奶奶视为最亲近的人。这个阶段就是我们所说的“认母期”。
孩子还没有出生的时候,他们每一天都能感受到妈妈的心跳,一般刚出生的孩子他们都会通过心跳来辨别谁是自己的妈妈。除了这一点以外,刚出生的孩子嗅觉也是非常的灵敏,由于妈妈经常性地给自己喂母乳,或者是给自己冲奶粉。在此过程中,孩子会慢慢地熟悉自己妈妈的味道,所以孩子可以通过心跳和气味来“认母”。
妈妈可以在孩子未出生时,多与孩子说话、与孩子聊天、给孩子唱歌,等等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存在。像这样,宝宝既能够有足够的安全感,也可以促进亲子之间的互动,和建立良好的感情。
在孩子四个月左右的时候,他们的听力逐渐发育完善,能够基本识别外界的声音。他们也能够听出经常陪伴在身边妈妈的声音,所以四个月左右的孩子知道用声音来辨别妈妈,听到妈妈的声音会感到异常兴奋。
在孩子六个月之前,他们的视力还没有完全发育好,所以一切事物在他们面前都是模糊的。大约在六个月左右的时候,孩子的视力已经能够有比较准确的焦点,可以看到一些色彩,能够基本的看清眼前的东西。在这时,宝宝基本能够认清妈妈的样子,经常通过妈妈的长相来“认母”。
所以,如果想要孩子和自己更加的亲近,那么宝妈就应该把握好这个阶段。经常陪伴在孩子的左右,让孩子可以经常看到你,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够更加的亲近于你。
在孩子八个月左右之后,这个阶段非常重要,因为孩子的“认母”也达到了相对比较严重的情况。当孩子没有看到自己熟悉的人在面前,就会开始大哭大闹。这个时候,宝宝想要自己最熟悉的人亲近自己。
因此在这个阶段,作为妈妈应该及时重视起来。随时陪伴在孩子的左右,对于孩子的成长一定不能缺席,多与孩子亲近、陪伴孩子,让孩子能够感受妈妈的陪伴与关爱。
父母与孩子应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从孩子很小的时候都应该进行互动,关心、爱护孩子。为了与孩子之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妈妈就应该与孩子形成良好的依恋关系。
佛洛伊德有句名言:婴儿和母亲之间的关系是“独一无二的、无可比拟,作为最早,也是最顽固的爱的对象,以及今后所有爱的关系的模式,母婴关系一旦建立,就一生不变”。亲子关系本质的情感模式就是依恋。
孩子最亲近的人就是妈妈,作为妈妈应该关心爱护自己的孩子。尽量花时间多多陪伴孩子,与孩子相处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大声喝斥孩子,要严慈相济,做孩子最好的妈妈。
作为妈妈一定要遵守孩子的承诺,承诺孩子的事情也一定要做到。当孩子哭闹不止的时候,许多妈妈都会做出“我等会儿就回来”的承诺。如果妈妈能够做到遵守承诺,久而久之孩子就会相信妈妈的话。等到妈妈下次再出去的时候,孩子知道妈妈待会就回来了,便不会像以前一样继续哭泣。
四、错过孩子“认母期”,导致孩子长大后与父母不亲?
很多父母在孩子“认母期”没能陪在其身边,导致孩子不愿意与自己亲近。其实这些行为是能够理解的,因为在他们最需要父母的时候,父母却没能陪伴在其左右,对于他们来说父母有太多的陌生感。
特别是在孩子年纪比较小的时候,往往不能理解,父母为什么不能陪伴在他们身边。有时候还会因为别人的几句玩笑,而对父母产生误会。比如经常因为别人说,“肯定是你不听话,你的爸爸妈妈才没有回来”等等玩笑话,从而导致孩子对父母产生误会。可能在孩子的心里,真的以为是因为自己不听话,父母才没有陪伴在左右。
所以作为父母,即使不在身边陪伴,也要时常与孩子沟通,关心、爱护孩子。告诉孩子不要因为别人的一句玩笑话,就认为爸爸妈妈不爱他,父母应该教孩子正确认知。
相信天下所有的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所以在孩子“认母期”的时候一定要陪伴在其身边,让自己与孩子的感情更加深厚。因为“认母期”的阶段非常重要,处理不好的话,很有可能导致孩子不与自己亲近。
严重一点的,可能导致孩子长大以后不愿意与自己在一起相处,久而久之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非常不好的影响。“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只有自己愿意倾入自己的爱陪伴孩子,那么一定会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孩子也一定会与自己亲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