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实成熟了,要离开母体去发芽;小鸟会飞了,要离开母鸟去筑巢;孩子长大了,要离开父母去成家……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每一个子体成熟之后,都要离开母体去独立生长。
“家”是我们的母体,孩子即使在离开父母独自成家之后,与其原生家庭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终其一生都会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
《女心理师》用单元人物向我们呈现了一个又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有尤娜一家深爱却不断争吵的家庭亲情。
小元莎莎因为婚礼问题而反思彼此在的感情中的身份关系。蒋静和妈妈因为关心过度导致因爱生恨的母女亲情。
有小莫因为害怕关系变差而不敢拒绝同事的职场困扰,有因为缺乏沟通而误解彼此的詹露一家……
从这部剧中我们不难发现目前出现的心理问题患者,或多或少都与原生家庭有关,由此可见,原生家庭对于一个人的身心健康与否有着巨大影响。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从一个人的性格,我们就可以了解这个人的童年是美好的还是不幸的。
在《女心理师》这部剧中印象深刻的故事,则是李梦饰演的蒋静,她所引出的单亲母亲控制欲过强的家庭问题。
这个故事它简直是很多当代中国家庭,尤其是单亲家庭的缩影。
在剧中,因为丈夫的离去,相依为命让母亲将希望全部寄托在了女儿身上,也使得母亲对蒋静的教育和控制欲已快达到了变态的地步。
蒋静从小到大都不敢反抗,她经常会被母亲羞辱和打击,每天强迫她练习不喜欢的钢琴,一遍一遍的重弹。
连她剪什么头发,穿什么衣服,言行举止方方面面都被母亲严格的控制,简直就像是个机器人。
母亲步步紧逼的行为让蒋静无法呼吸,因不满母亲长期地过度掌控,与母亲爆发激烈争执,她不弹琴,去给乐队打鼓,里面穿吊带,最后被逼出心理问题,暴饮暴食再抠吐。
蒋静妈妈的压迫式教育大家应该都能不同程度地从家人那里感受到过吧,“妈妈都是为了你好,只想让你有出息”这句话一直在压迫着每一个孩子,大家承受着来自家人带给我们的期许。
家长的一句“为你好”,绑架了多少人的童年,原生家庭的对一个人成长的影响真的很大。
就像剧中的蒋静,一个已经30岁的人,没有自由,没有独立自主的权力,从小到大一定要按照母亲的意愿生活,那种窒息感都快要把她淹没了。
生活中也存在着不少这样的原生家庭,为了孩子能有所成就,不管是不是孩子的意愿,各种补习班,兴趣班轮番上阵。
对于平时的学习表现,没有表扬与鼓励,有的只是无尽的打击和嘲笑,他们以为这样可以激发孩子的斗志,殊不知这样只会对他们造成无尽的伤害,自卑和反抗心理也在无形中慢慢形成。
我认为毕淑敏在《女心理师》这本书中有句话非常有道理:“儿童时期的完美主义倾向将给一个人带来深重的灾难。做一个不完美的孩子需要勇气,一个不完美的孩子比完美的孩子更勇敢。”
最近网络平台上有可爱的小朋友对妈妈说了这样一句话:“我长大了可以考清华,考北大,还可以烤地瓜。”
看似是孩童一样天真地玩笑话,但也不无道理,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不要用那传统禁锢的标准来给他们打分,他们的身上都会有自己的闪光点。
孩子的三观是否正确、心理是否健康真的很重要,我们都要学会和自己,和他人好好相处。
一个理性的、充满爱的和温暖的家庭,容易培育出人格健全的孩子。
一个缺乏爱和温暖的家庭,则容易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有缺陷的人格。
《女心理师》剧中的蒋静,其实她一直明白自己暴食症的病因在哪,但是她一直无处倾诉。
直到心理师贺顿的出现拯救了她,贺顿鼓励她勇敢地去追求自己喜欢的打鼓,让她重拾了对生活的热爱。
我觉得大家有时间可以看看这部剧,剧中以女心理师贺顿的成长经历为主线,讲述了她和母亲、朋友、爱人之间情感关系,诠释了家庭与关爱,信任与沟通的联系;
穿插了若干来访者的精彩故事,反映了社会中的现实问题以及人性的挣扎与自救,贺顿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用她的专业知识拯救了一个又一个心理疾病患者,传达着正确的心理认知,引导着大家正确看待生活中的问题。
让我们跟随这部剧,一起治愈心灵,别在“以爱之名,行伤害之事”,我们要学会自我反思,学会与孩子沟通,对于孩子的想法就算不认同,至少也该做到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