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看望生了二胎的前同事杨姐,杨姐二胎生了个男孩,小家伙快三个月了,肉乎乎的,很可爱。
我们正说着话,小家伙突然哭了起来,杨姐有经验,说小家伙不是尿了就是拉了,得赶紧给他处理好,让他喝奶,不然小家伙可等不及。
杨姐麻利地给儿子检查,果然,孩子拉了。杨姐利落地给孩子清洗,并换上新的纸尿裤,这期间她还不忘哄孩子,“小淘气,别急呀,妈妈这就让你喝奶粉。”
杨姐说,这孩子是个急脾气。
看着杨姐利落地处理手法,我既佩服她照顾孩子仔细,又很想提醒她,孩子才几个月,不要急于给他冠上“急脾气”的帽子吧。
我那时候没经验,不太懂孩子成长中会遇上“可怕的两岁”,也不太懂儿童闹情绪时,先处理什么,再处理什么。
那时候,我一般能满足她的,就让她去做了;不能满足她的,我就阻止她。
于是很多时候,大宝都在哭。我又气又恼,觉得大宝真是个倔孩子,太倔了。
这个评价在我脑海里形成后,当大宝不肯乖乖睡午觉时,当她不愿意吃蔬菜时,当她非要自己走上台阶而不是被我抱上去时,我会不自觉地想,这孩子,太倔了。
后来我看了一些育儿、家教类的书,也明白了一些道理,知道给孩子贴标签(即使是善意的标签),对孩子的成长,也是不利的。
有个孩子叫丽丽,家里人都觉得她喜欢指挥别人。
早晨,丽丽对哥哥说,把书包递给她,马上就要出门了。
哥哥反驳她,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别总指挥人。
丽丽对妈妈说,帮她梳两个麻花辫,这样发型可以保持得久一些。妈妈叹口气,说她不能客气一点吗,又指挥人。
丽丽转身说爸爸,把手机的声音调小一些,吵得她想吃不下饭去了。
爸爸说,这孩子,真是没大没小,又在发号施令了。
丽丽被家里人贴上“发号施令”、“爱指挥人”的标签后,就开始认可这个角色,并真的进入角色中去了。
当所有家庭成员都默认丽丽爱发号施令后,丽丽就不得不这样做了。
也许有的家长会困惑,看到孩子的缺点,家长直接指出不可以吗?
对于这个问题,心理学家阿黛尔・法伯以及伊莱恩・玛兹丽施指出,父母如何看待孩子,不仅影响到孩子如何看待自己,也会影响到他们的行为。
孩子们是敏感的,父母的一个字、一个眼神、一个语调就能让他们感受到,他们是迟钝而令人讨论的,还是有能力又聪明的人。
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孩子从角色中走出来呢?这个问题,就需要父母掌握几个技巧了。
孩子说,晚饭我想吃加鸡蛋和火腿的面条。
妈妈没有像往常一样指出儿子爱抱怨,她说,我喜欢你这样的表达方式,既说出了你的想法,又没有指责别人。
比如,妈妈对粗心的孩子说,“我们要去超市采购面包、牛奶、还有一些水果,你觉得把钱放在口袋里,还是放在书包里安全呢?”
3、让孩子无意中听到你对他们的正面评价。
妈妈可以在电话中对爸爸说,儿子虽然又累又饿,但还是帮忙做了晚饭,他是个体贴的孩子。
想让孩子做到的事情,父母首先要做到,这样才能给孩子树立榜样。
比如,爸爸和儿子一起玩扑克牌,当爸爸输了时,他可以大度地说,虽然我有点不甘心,但还是祝贺你,你赢了。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记住孩子某方面的才能,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一样。
比如以下评价:你是我们家族所有的小孩中,第一个学会骑自行车的。
或者这样:你四岁时就学会了玩轮滑,是咱们这幢楼中第一个会玩轮滑的孩子,真的很厉害。
6、当孩子又按照原来的方式行事时,表达你的感觉和期望。
当孩子破坏玩具时,父母可以说,我不喜欢看到新玩具被你踩坏。如果你不想玩了,可以把它放回箱子里。
当然,除了以上技巧,父母还可以采用别的方式,比如,写小纸条告诉孩子,提醒孩子在哪些方面要注意。
孩子成长的过程,是逐渐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一个过程,父母的任务,是帮助孩子从不同的角度认识自己。
当发现孩子有某方面的缺点时,父母不但要克制自己,不去强化孩子的负面行为,不指责批评他们,而是花心思帮助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