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6集,这国产片怎么够看啊

上医院一查,阑尾炎,已经穿孔形成脓了。

勇敢的他就算经历疼痛等级最高的打靶治疗,都不会轻易落泪。

可这次却在医生给他换膜时崩溃大哭了。

这样的哭与笑,在河南省儿童医院每天都在上演。

和其他医疗纪录片一水儿地冲击泪点不同,《大象出没的地方》汇聚了酸,甜,苦,辣几种情绪。

因为聚焦的是小患者,所以各种情绪都会被放大。

会为他们的病情而更加揪心,也会被他们天真的童言而逗笑。

小小年纪的她还不明白生病的涵义。

需要在腔隙很小的腰椎间隙进针,留取脑脊液做化验,再注入化疗药进行预防性治疗。

和优然的“痛”形成对比的是冯博涵的“麻”。

8岁的冯博涵在7个月前查出白血病。

几轮化疗下来,他已经像个无坚不摧的战士。

但从他回答的“咬住牙子”中其实也能看出。

小朋友们也并非我们想象得那么脆弱,反倒他们更勇敢和温暖。

会因为上了一节喜欢的手工课而感到开心。

会因为爸爸送了他一套柯南的衣服而激动,穿去给朋友们炫耀。

生活虽苦,但只要一点甜就能让他继续前行。

在爸爸和奶奶吵架后,感受到爸爸低落的情绪。

-你猜我为啥说搞笑的事儿?

-因为我想让你笑

也有令人温暖的甜。

但《大象出没的地方》还有一味未曾想到的情绪:苦。

在这些孩子苦痛的背后,派爷捕捉到一个奇怪的现象――

在儿童医院的挂号大厅里,随便一扫就能看到许多孩子身边陪同的不是父母。

生活中,尚尚的衣食住行也一直都是奶奶在管。

还有儿子住院三天,还在老家工作的爸爸。

父母的缺位,显然只会让孩子陷入更深的痛苦。

甚至连住院都给尚尚买了一大堆他爱吃的零食。

可谁曾想。

转过头看孙子看嘴馋于心不忍,还没出院就又给他买了个大鸡腿。

但年纪大了的她不懂如何引导自闭症儿童,以为包揽一切就是爱的表现。

这也导致了雪颖进步缓慢,在医院训练了一年还和刚来时一样。

经常做一些奇怪的重复性的动作,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

医生诊断,4岁半的她能力只相当于1岁半的孩子。

祖辈因为观念的偏差,令他们在孩子生病时虽然也很用心,却经常无能为力,并且很有可能还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孩子发烧到40度,奶奶不送孩子上医院反而忙着往额头涂蛋清。

医生和她强调,持续高热会影响孩子的细胞功能,以后比起试土方子,还是得赶紧上医院治疗。

奶奶不耐烦站起身说着知道了明白了,手里却在忙着擦鞋。

我这个小孩发烧了,那时候都是这么干的。

这是很大一部分老人的缩影。

儿子住院三天不见人影的爸爸,每天得处理100公斤猪肉到深夜。

女儿重度抑郁了才发现不对劲的家长,长时间都泡在工地上。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一个早产儿的父母。

父亲是煤矿工人,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手停口停。

他手要是停下来,连接孩子生命的呼吸机也就断了。

从这对夫妻身上也能回答一个问题:

也许有一部分确实是,但大部分都是败于现实。

他们被生活压得喘不上气,根本没有讨价还价的机会。

我抱起砖就没时间照顾你,放下砖就没办法养你。

而这不仅是尚尚、雪颖们的现状。

其实也是数亿留守儿童的困境。

这也是《大象出没的地方》所带给观众的辣。

它由孩子的疾病看到中国家庭育儿背后父母的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