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爱哭的孩子不如不爱哭的娃?越长大差距越明显,家长很意外

在很多家长眼中,“爱哭”是一种不够坚强的表现,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能够听到父母教育孩子“不许哭”,即便眼前的小家伙年纪还小,父母们也会很强势地说上一句“给我把眼泪憋回去”。

在父母看来,“爱哭”的孩子不如“不爱哭”的孩子坚强,“爱哭”的孩子长大后也很难有出息,那么事实的真相真的如这部分父母所想的那样吗?“爱哭的孩子”真的不如“不爱哭的孩子”吗?

在某期综艺节目中,身在大陆的大S给远在台湾的家人们打电话,期间正逢台湾发生地震,所以大S很关心孩子们的情绪状态。于是在电话中大S很温柔地询问小儿子“有没有感觉到家里地震了”,在听到妈妈关心自己后,电话那头的小儿子随即小声地哭着说“怕!”

儿子的反应让大S很是心疼,可是陪在孩子身边的汪小菲却对儿子的反应有些不大满意。只听见他教育儿子说,“你哭了?你一个男子汉,地震有啥可哭的?”显然在汪小菲的眼里,男孩就应该是坚强的,爱哭并不该是一个“男子汉”所为。

在听到汪小菲训斥孩子后,大S十分气愤,于是她当即在电话中严厉地制止了丈夫。随后又赶紧耐心地安抚起儿子的情绪,期间还奉上了有爱的“魔法亲亲”。最后受惊了的孩子终于在妈妈的花式安抚下平稳了情绪,重新绽放出了笑容。

在节目播出后,有网友感慨说:

“汪小菲的反应简直就是典型的中国式严父反应,他们不管孩子正在经历怎样的情绪波动,反正只要不哭就对了!”

“谁说男子汉就不能哭的?有时候哭泣也是一种情绪发泄,不开心总憋着也不好。”

从小爱哭的孩子真的不如不爱哭的孩子吗?真相和你想的不一样

对于心思天真率直的孩子来说,哭泣的行为表现是一种非常不错的发泄负面情绪的方式,哭泣可以让他们内心积聚的情绪压力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的释放。

虽然说“爱哭”的孩子很容易被大人们贴上“懦弱”“不够坚强”的标签,但是不得不说,打小爱哭的孩子们要比不爱哭的孩子更能够有效地释放情绪压力,摆脱负面情绪的裹挟,所以在遭遇挫折和困难时,哭过之后的他们抗挫力更强。

从小爱哭的孩子常常会拥有更强的“同理心”以及“共情能力”,他们在某种情境中更容易做到替他人着想,而这也使得他们个人更具亲和力的魅力。

在社交中,拥有同理心和共情能力的人情商更高,更容易受到同伴们的青睐和欢迎,爱哭的孩子,要比不爱哭的孩子,更容易被团体接纳。

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孩子的哭声很容易激发大人内心焦躁、焦虑的情感反应。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少父母,在听到孩子的哭声后,都会基于本能地想要制止。

从教育的角度来说,在成年人的世界中,“爱哭”会被理所当然地认为“不够坚强”,于是家长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会把“爱哭”与脆弱的“玻璃心”画等号,会先入为主地要求孩子“不许哭”。

但是其实,家长们的这种“不许孩子哭”的应对方式并不靠谱,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硬逼着他们自己去消化负面情绪这属实有些强人所难。

同时,被要求“不许哭”的孩子表面上看起来更坚强,但是他们却也更容易形成冷漠、缺爱、安全感不足的性格特质,甚至还会衍生出一系列的心理障碍、心理问题,显然,这并不利于其健康的心智发展。

当负面情绪侵袭而来时,让孩子“哭一会儿”,这反而更能够让他们放下情绪负担,恢复理智。如果父母们不能拥有“让孩子哭一会儿”的耐心,那么这很有可能就会让孩子与父母的心理距离越拉越远。

面对爱哭的孩子,家长们应该如何恰当引导?家长别再逼孩子“憋回去”

哭泣并非是一件不可原谅的事,而对于情感充沛的孩子来说,哭泣的理由就更加多元。

所以,当孩子崩溃大哭时,父母需要给予他们的是温柔的情感反馈,与其要求孩子“憋回去”,父母不如试着去给予孩子自己擦干眼泪的底气。父母的拥抱会成为孩子情绪释放的港湾,父母的安慰会让孩子拥有面对的勇气。

哭泣是孩子的一种外在的情绪表达,父母在面对爱哭的孩子时更加应该注重其内在的情感需求。

试着更有耐心地去和孩子进行沟通,多了解其内心的真实想法,这不仅可以让孩子少被误解,同时也能够有助于家长找到开解孩子,理清问题处理思路的钥匙。

如果困扰孩子的问题不能够得到及时的解决,哭泣的情绪释放就会治标不治本。所以,在面对哭泣的孩子时,父母们要在其手足无措的时候,为其指明正确的问题处理方向,注重孩子身上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可以从“根儿”上教会孩子坚强,这要比勉强孩子“憋回去”更有教育意义。

家长们不必过分放大,“爱哭”对孩子产生的负面影响,正确认识孩子的情绪发泄方式,这更能够帮助父母正确引导孩子,找到恰当的情绪纾解的方法。爱哭的孩子并非不懂坚强,长期被压抑的情感反应,也终究会在孩子身上,以更加糟糕的方式显现。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要注意摆脱自身的思维认知定式,以开放的角度来看待孩子的成长表现,这或许会更有教育价值。李玫瑾教授说,家庭教育要把孩子的心理教育当作重点。由此可见,忽视孩子心理健康的强势的教育方式,并不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