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是人格培养、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也是最重要的老师,唯有父母以身作则,帮孩子扣好第一粒纽扣,才能为孩子种下一颗称之为希望的树苗,才可能在他们心里长成参天大树。
总是有父母抱怨,孩子为何不听话,孩子为何总是要跟你对着干,孩子总是不跟你交流,孩子为什么成绩那么差,孩子为什么沉迷于手机不可自拔……林林总总,不胜枚举,其实找原因很简单,孩子就是我们自己的一面镜子,孩子的那些叛逆与无助,都是父母种下的因果。
作为一位两岁多孩子的母亲,对此深有感触,因为孩子的反应,来得是那么直接而快速。
如果孩子说话超过如果不回应,那么他一句比一句大声,一句比一句尖锐,如果始终不回应他,他可能就生气了,趴在地上舔地,或是怼在墙上面壁;如果你温声跟孩子讲道理,不管听不听得懂,他都可以不再哭闹,顺着家长的意思做什么或是不做什么;尤其是小小年纪还特别讲“公平”,你可以不让他看手机,他也会叫家长“爸爸/妈妈不看手机”。由此可知,只有温柔而耐心地陪伴,才能获得家长想要的效果;想要孩子没有坏习惯,首先要学会以身作则。
具体到实践中,作为父母可能并不那么容易,但自己都不能克服,就更不能以此要求孩子了,哪天你指责孩子为什么一身坏习气,他可能反怼你不愧是亲生的。
特别佩服的一个邻家故事,父母也是地道的农民,并没有什么过人的本事,也没有经过专业的“父母岗前培训”,他们只是朴素地认为,希望孩子好好学习,不要看电视,因为那个时候小孩子特别喜欢看动画片,所以他们就作出决定,撤掉家里的电视机,孩子不看,当父母的也陪着不看。
现在不看电视可能大家觉得十分平常,但是在2000年前后的农村,电视已经是为数不多的乐趣之一,就跟现在咱们戒掉手机是一样一样的,非常不容易,但是他们做到了,孩子也给了他们最好的反馈,一举考上了武汉大学,成了村里的明星孩子,成了邻居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殊不知,在这背后父母就是那个以身作则的榜样。父母就是孩子人生最重要的导师,孩子出了问题,不要想自己孩子为什么这么差,不要想是不是老师没教好,不要想是不是小朋友带坏了,这些都不是主因,主因是家长是否从一开始就以身,作则扣好了第一粒钮扣;是否持之以恒跟小朋友沟通交流,修正可能存在的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