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孩子的长大,他们会不断结识新的朋友,逐渐丰富自己的“朋友圈”。不过这些朋友良莠不齐。
有的朋友会成为他们人生道路上的挚友,引导他走向成功,但也有些朋友是损友,因之诱导孩子走上歧途的并不在少数。
所以家长们往往都会干预孩子交友,帮助他们鉴别朋友是否值得交往,是家长们需要去做的事情。不过如果家长们过度干预孩子交朋友,也是不对的,这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前不久我以前教过的一个学生给我打电话,非常委屈了诉说了他的经历。原来他最近新结交了一个朋友,两个人非常要好,因为家离得不远,两个人经常一起结伴回家。
但是几天前,他父亲却告诉他,以后不要和那个朋友来往了,至于原因让他无法接受,他父亲说他亲眼看那个朋友在大街上和别人大打出手,担心他跟着那个朋友会学坏。
这个学生据理力争,说他了解这个朋友,和人打架总会有原因的,但他父亲固执己见,并没有听,执意不让他们继续做朋友了。
这个学生为此很苦恼,他不想失去那个朋友,也不想惹恼了父亲,于是来寻求我的帮助。其实作为一个家长,对于这位学生家长的行为是非常理解的,毕竟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以后有出息,家长这样做是在保护他。但是家长做错了两点,一是态度过于蛮霸,没有和孩子商量,二是过度干预孩子交友。
大部分父母都很担心外界环境对孩子的影响,而且现实中也有很多这样的案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中国古老相传的名言不是无的放矢的。
所以说,家长干预孩子交友这件事本身是没有错的,毕竟孩子的社会经验少,辨别能力有限,很容易受到他人蛊惑诱导,做出影响一生的事情。
但是如果家长因为害怕孩子会吃亏,或者控制欲太强,而过度干预孩子的交友行为,这对孩子也是不利的。
孩子不能孤立于世的成长,他们的自我意识,自我认知的能力都需要从别人口中获得。
就比如,我们是看不到自己相貌的,只有通过媒介,也就是镜子才能看到,而社会中的其他人就是那个媒介。
孩子不能正常交友,会让他们只能在一个小圈子里打转,无法得到更多更全面地反馈,这些片面不全的信息会让他们或过于骄傲,或过于自卑,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
现在社会是一个团队合作的社会,单一的个体已经无法完成一项完整的工作,所以培养孩子团队合作精神对他们未来的工作学习生活都有很重要的影响。
而团队合作的对象就是其他人,如果家长强行干预孩子交友,甚至给他们灌输戒备别人的思想。
就会让孩子时刻防备着别人,很难融入一个团队中去,而缺少团队合作精神的人是很难有机会成功的。
在工作中,刚毕业的大学生和老员工站在一起,非常容易分辨出来,除了两者气质不同,社交能力也是一个方面。
相对老员工来说,大部分刚毕业的大学生缺少行为边界感,面对陌生的团队,他们不容易融入进去,也很难和新同事形成融洽的伙伴关系。
其实这和孩子交友能力是有关系的,那些性格开朗大气的毕业生很容易适应新的角色,和新同事打成一片。
而从小被父母过度干预交友的孩子,他们习惯于被安排和等待,缺少主动性,却不知道这已经不是在家或者在学校了,任何事情都需要自己主动去完成的。
孩子交朋友,家长不能过度干预,但也不能完全任由孩子自己,家长应该担负起引导的责任,用正确的手段“插手”孩子的交友行为。
很多家长发现孩子交了不好的朋友,一般的做法是强制要求孩子断绝交往,但这对一个“好面子”的孩子来说,是难以接受的,虽然那个朋友可能真的不是好伙伴。
家长在平时应该多和孩子保持沟通,了解他在学校的动态,比如在学校发生了什么事,交了哪些朋友,朋友之间做了哪些事等等。
以一个平等的身份帮助他们分析哪些朋友可以多交往,哪些朋友要注意距离等等,不去强迫孩子的思维,引导他们用自己的头脑去分析,明白自己如何交友。
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将他们的朋友带到家里来玩,或者组织几个家长带孩子出去游玩,通过那些朋友的言行举止以及朋友家长的行为,来了解这个朋友是个什么样的人。敢与孩子交友千万不要只凭主观臆断就下结论,不然这样的结论孩子是很难接受的。
孩子的社会经验少,明辨是非的能力欠缺,他们很容易被人蒙蔽,将那些不良少年引为知己,却不知道有时候忠言逆耳的才是真朋友。
所以家长在平时多向孩子讲述自己的交友经历,以及交友失败的经历,让他们学会辨别朋友的好坏,真正地交到一生的挚友。
朋友对孩子的影响,并不比父母的影响少太多,一个真正的好朋友是孩子一生的宝贵财富,所以家长不能对孩子交友这件事漠视不管,但是在干预的时候也要把握好尺度,在关怀的同时给予孩子一定的空间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