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怕打针,每次都鸡飞狗跳的,我们要如何引导?

随着3-11岁人群全面启动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各接种点迎来了大大小小表现各异的孩子们。近日长沙网友分享的一组孩子疫苗现场图片,引发了热议。

大家纷纷调侃,小朋友们的力气可真大,怪不得要求家长陪同,原来是去控制孩子的!

其实,不只新冠疫苗,小朋友6岁以前打疫苗的频次比较高,加上头疼脑热各种不舒服,打针这个事,几乎每个人都绕不过去,所以,这方面的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

因为,在孩子们的想象里,打针通常是这样的:

如果有打针不疼的国家,

恰当反应,让孩子在知情的情况下进行

面对孩子的紧张情绪,家长的恰当反应,是关键。

打针现场,家长们说的最多的大概就是这些话。既不共情,又乱贴标签,这样的语言暗示怎么能不让孩子们觉得打针这件事比较可怕?!

也有家长会讲“没事,一点都不疼,就像蚊子叮一下”之类带点哄骗性质的话,孩子又不傻,上一次当后,就绝不肯再上第二次当了,以后要打针就更麻烦了。

“不打针警察就要来抓你了”,或“打了针就给你买个遥控汽车”等等威逼利诱的也不少,和哄骗一样,这些可能会解决一时的问题,并不能真正缓解孩子的紧张,还容易产生新的问题。

首先,一定要相信孩子,对于为什么要这样做,要用孩子能懂的语言向他说明。比如告诉孩子他现在生病了,需要打针,可以治病;有疫情,需要打针,可以防止被传染。

要知道,儿童的忍耐力其实是惊人的,只要不吓着他们,给出一个合适的心理预期,他们多半能够接受一些似乎很困难的事情。

千万不要认为孩子不懂就不去说,这是孩子接受打针这件事的一个心理基础。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孩子怎么会那么愿意挨一针?!

等孩子明白必须打针之后,再诚实告知“打针,确实会疼,但就疼那么一点点”,尽量不夸大也不要过分缩小。

比如“宝宝,妈妈知道你会痛,不过时间很短很短,一下下就好了。”

也可以把孩子的心思用图画的方式演出来——

你想象的可能是这样:

总之,打针这件事,最关键的是,激发孩子的勇气,同时也要给他们退路,不要让孩子为自己流露出的“不坚强”“不勇敢”感到羞愧。

以上图片均来自日本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穗高顺也、当红绘本作家长谷川义史联袂创作的《我不怕打针!》

巧妙地演绎了小主人公从“害怕打针”到“不怕打针”的心理转变过程,从心理上探讨孩子害怕打针的源头,让孩子在轻松幽默的故事中,悄然解开害怕打针的恐惧心结!

当孩子们在医生面前勇敢地伸出胳膊,骄傲地彼此微笑时,他们已经在成长的路上又前行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