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爱抢别人的玩具,是占有欲还是自私?家长应科学引导

养育孩子的路任重道远,在这个过程中,父母难免遇到迷茫、困惑的状态,尤其在发现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喜欢抢别人东西、甚至是偷偷拿走的行为时,一度让父母感到十分头疼。

事实上,孩子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变化,只是因为父母没有找到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孩子在三周岁至五周岁之间的阶段时会表现得非常调皮,处于这个时期的孩子对外界任何事物都充满强烈的好奇心,面对自己喜欢的东西直接做出抢夺、强行占有的行为不在少数。

孩子处在五岁以下的年龄阶段中,大多数看到别人的玩具都会想去抢。随着孩子年龄的逐渐增加,他们抢玩具的行为也会相应渐渐得到减少。

但是,这并不代表父母遇到这种情况时就可以对孩子的教育有所忽略,甚至直接置之不理,任由孩子自己发挥,这样对孩子日后的很多行为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当父母在生活中发现孩子出现抢玩具的行为时,要及时对孩子进行教育,正确引导孩子。

爱抢东西的行为习惯并不是孩子与生俱来的观点与能力,而是在后期的成长过程中没有得到父母的及时阻止与引导,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孩子养成了这种不良习惯。

1、孩子有很强的占有欲

有的父母则会认为,孩子年纪还小,他们什么都不懂,因此对孩子的一切行为都不予重视。但实际上,父母不要过于小瞧孩子,如果孩子在家里习惯了有求必应的生活,那么他们自然而然会形成强烈的占有欲,也会因此产生只要是他看上的东西,就必须要归他所有的错误认知。

同时,如果孩子发现别的伙伴拥有的某样物品是自己没有的或是特别新奇的,就更会激起孩子的占有欲,第一时间动手争抢。

有的孩子即使已经到了可以分清你我的年纪,但是他们对万事万物仍然怀有一定的好奇心。当他们看到属于别人的好玩的玩具时,也许只是单纯地想借来玩一玩,并不是想占为己有。但是由于对方可能是没有明白孩子的意思或是不愿意与孩子进行分享,倘若孩子迫切需要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就只有通过争抢来帮助自己达到目的。

有的孩子由于年纪还小,他们没有过多的词汇量,也没有发育成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的时候他们只有通过自己的肢体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当孩子面对自己对别人的东西的渴望时,不知道应该怎么进行语言表达,情急之下就会动手去抢。

有的孩子发育相对来说比较迟缓,他们的自我意识还没有建立完善,对所有权的概念没有清晰地认知,并不明白什么是我的、什么是别人的。当他对某一样东西产生兴趣时,通常会不假思索地去拿,但这种行为在别人的眼里就是抢。

每个父母都会面临孩子与别人争抢东西的局面,而不同的父母所采取的应对措施也就有所不同。

“你快把玩具还给人家,否则以后别想出来玩”,有的父母面对这种情况时,经常会对孩子进行口头威胁,让孩子产生恐惧感,害怕父母真的会不带他出来玩或抛弃自己,从而达到让孩子将玩具归还的目的。但事实上,这一类的父母说到但不一定能够做到,久而久之,孩子下次仍然会去抢别人的玩具。

“把玩具还给人家,妈妈去给你买个一模一样的玩具”,这句话看似用一个极其温柔的态度解决了问题,但这种做法隐藏的却是父母对孩子的错误引导,使孩子在父母长期错误地教育下,逐渐学会带有目的性地去“抢玩具”,甚至会让孩子因此学会和父母讲条件。

“你再不还给人家,别怪我揍你”,有的父母在外为了保全自己的面子,就会想要通过暴力的方式让孩子对自己屈服,这种错误的方式虽然会给父母带来想要的效果,但最终会使孩子内心受到伤害,严重的话可能会造成孩子恐惧社交,让孩子的自尊心因此严重缺失。这样的暴力解决方式只能帮助父母暂时使问题得到解决,不仅如此,对孩子造成的危害也是非常大。

孩子在年幼时的任何行为习惯都离不开父母的潜移默化地教育与引导,一旦父母发现孩子开始出现不利的预兆,必须及时处理应对。

1、给孩子灌输别人的东西不能拿的概念

一旦孩子出现这一类行为时,父母首先就要意识到,这可能是因为孩子缺乏一定的物权意识。父母日常在家中的时候,尽量在孩子面前用“你的”、“我的”来对物件进行描述与分类,让孩子能够逐渐正确区分这种概念。父母也要明确地告诉孩子: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拿,即使特别想要,也需要征求对方的同意

有的父母对孩子的日常消费有所限制,甚至在孩子上学之后一丝一毫的零花钱都不给孩子提供。这样的做法不仅不会让孩子养成勤俭节约的美德,反而会不小心把孩子逼上绝路,让孩子在拥有一定的能力之后就去偷、抢。因此父母不要在生活中对孩子太过于吝啬,当孩子向父母提出自己的需求时,父母也要合理地去进行满足。

总而言之,孩子在小时候喜欢抢玩具是正常的现象,这与孩子自身的素质、道德毫无关联。父母只要对孩子加以积极的引导和教育,待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情况就会得到有效的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