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沉迷电子游戏,家长应该怎么办?

对于绝大多数玩家来说,游戏除了提供绚丽多彩的奇幻世界外,还有其本身设计的交互性,能立刻对玩家的操作给予反馈,让人觉得自己离目标更近了一步。

这也是游戏设计中常被提到的一个概念:即时反馈。玩家的每一次点击的结果都是即时的,无需等待。这种立竿见影的成就感所带来的吸引力,是现实生活中大概率无法达到的。

当我们的行为能够获得正向反馈时,这种愉快的体验能有助于形成大脑回路,并使它在持续的快乐中得到正增强。大量的正向反馈让人上瘾,会给玩家很强的“爽感”。

这些奖赏,刺激了多巴胺的分泌,会让人误以为自己正在掌控这个游戏,由此获得快感。

虽然这种快乐是短暂的,但是因为游戏会连续不断地给出奖赏,这些微小的快感也就能持续激励玩家玩下去。

除了预期之内的系统设定,玩家在游戏中还会遇到很多意料之外的情况,也会激活多巴胺神经回路:开箱子爆出的超强道具,不断反转的极限操作,还有队友之间的完美配合,都会轮番刺激玩家的大脑。

行为心理学家斯金纳对鸽子进行研究,发现利用食物奖励鸽子,会帮助鸽子学会执行复杂的行为,比如说按动响铃。而不定时的食物奖励,最能够促使鸽子产生期待,强制性地去执行任务。

玩游戏就是这样一个面对大量新刺激和正反馈的过程。满足感不断推动玩家执行操作,补一个小兵,一堆硬币落地的音效;击杀对方一个英雄,就会有配音的提示,让人惊喜之余又富有成就感。

当快乐变得如此易得,孩子在空闲的时候,难免会习惯性地拿起手机玩游戏。

很多家长看到孩子抱着手机玩一天,恨不得立刻把孩子从虚拟世界里揪出来,但结局往往是失败的。

在很多家长惯有的思维里,看到孩子这样那样的问题,第一反应都是想怎么解决。父母很少会去注意到问题后的孩子,他有什么需求,需要的或者是想要的是什么?

毫无疑问,孩 喜欢玩网络游戏, 定是游戏有什么吸引他的地 。而家长往往会忽视孩子现实中的经历, 法理解孩 的 为,看到孩子玩手机就非常焦虑,生怕孩子学坏。

在咨询中,也有很多这样的父母,带着孩子来解决“网瘾”问题。在详细的面谈后,咨询师常常发现,所谓的游戏或网络成瘾,其实大多是因为孩子有情绪问题或者同伴关系紧张,让他们在现实中受挫,才寻找游戏的庇护。

孩子沉溺于电子设备上的网络游戏,往往不是导致学习成绩不佳的因,而是无法从周围环境得到正反馈的果。当家长有机会了解到孩 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很多问题也就有机会迎刃而解了。

其实,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庭是最重要的社会环境,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孩子长时间无法从家庭中得到正常关注,安全感缺失的时候,游戏成瘾等问题就很容易出现。

数据显示,亲子关系较好的家庭中,孩子玩网络游戏的频率相对较低,而每周玩五六次、几乎每天都玩网络游戏的比例,在亲子关系很不好的家庭合计为50.0%,与亲子关系很好的家庭相差近33个百分点。

可以说,禁止孩子游戏是容易的,如何正确地陪伴和关注孩子成长却并不简单。

无论是国家出台的禁令,还是各大游戏厂商的配合,都只能起到一个辅助的作用。真正能帮助孩子适度娱乐的,还得依靠他们的监护人。

当孩子出现游戏过度的时候,家长首先要做的是保持冷静,不扩大矛盾,试着去了解孩子。

以下的几个TIPS,或许可以帮助到家长们:

有研究表明,要想改变孩子的行为,奖励的作用会比惩罚的作用效果好。对于玩游戏的行为,父母可以和孩子协商,一起设立一个容易实现的小目标。例如:每天减少1个小时玩的时间/每天玩游戏不超过2小时等。

完成一定的目标天数后,孩子能够获得相应的奖励。家长和孩子可以在计划开始之前一起设定奖励内容,以此来激励孩子克服对手机的依赖。

在整个计划中,父母也可以再多多给予孩子言语上的鼓励和夸赞。

尽管孩子还没形成社会化的时间观念,但他们对时间有自己的理解,相较于学习,他们很容易觉得游戏上的时间更快乐。

所以要让他们意识到,管理时间不是为了应付家长老师,而是为了让自己可以在完成各项任务后,更自由地投入到自己想做的事中。

因此,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制定时间计划,罗列每天想做的事情、并合理规划每件事情要占用的时间等,帮助他一起实现。

家长可以为孩子安排更多有益身心的活动来丰富他们的生活,创造更多可以令孩子放下手机并与外界互动的契机,其中包括户外锻炼、亲子活动等。

当孩子了解到手机以外的世界也是同样有趣和快乐,他们对于手机的沉迷和依赖自然便会相对减少。

这就意味着 母会有更多的 作要做,可能包括和孩 起阅读、陪他一起运动或其加入一些有意思的团体或者 项业余爱好。

天下父母的初衷大多是一样的,希望孩子能够幸福快乐,但实现这条路径的方式并不容易,需要家长真实地看见孩子本身,提供给孩 真正需要的关注、尊重、自由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