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内卷”越来越严重,家长别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这个和结婚时必须要有房子、车子和票子一样,本来并不是社会的共识。但是,现在“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怎么变成可社会共识了呢?明明所有人都讨厌给自己的孩子添加过多的压力,明明所有人都讨厌在爱情上加注更多的物质,但是我们怎么就把生活过得越来越累的?是我们太贪婪了吗?是我们对未来不确定吗?

在孩子的教育上,从普通的双职工家庭,到中产阶级,也就是各个企事业单位的中层管理,再到小有积蓄的小老板们,这些人大概是各个档次“教育产品”的主要消费人群了吧!

难道真的学了这些课,就一定能成才吗?成才的标准究竟是自尊、自强、毅力之类的品质,还是吹管风琴、打马球、跑去非洲观看野生动物迁徙、跑去南美踢足球这样的事情?

其实根本不是学了那些课就能成才,而是很多家长为了自己孩子以后的路更广阔,所以才让孩子学这学那,但这些孩子喜欢吗?有的喜欢,但有的可能就不喜欢了。但有的家长根本不想这些,看着其他孩子样样精通,觉得自己孩子也不能认输,所以就出现了以上那些,什么去非洲看动物等等,而这些就是内卷。

那内卷的内因是什么?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曾经的那些同学,家庭条件好的确实能够更容易地走向成功,要么因为聪明的大脑,要么因为参加过更多的活动而带来的历练,要么因为父母的支持。

所以,让自家的孩子能够表现得特殊,无论是本身具有的特殊,还是后天锻炼出来的特殊,就成了每个家庭工作的重点。

也许上述的考虑比较浅薄,但是让孩子充分地发挥出自己的潜能,而不是像自己一样被“埋没”,这就是大多数将孩子送去各种教培机构的原动力。孩子的未来是家长最关心的话题之一,这就是家长最关心的“远期利益”。

而回头看看,家长们对于孩子爱的表达方式,是不是已经异化成愿意给孩子的教育花多少钱了?

有的家长不在乎多花钱,但是,参加这些活动,是不是让孩子与自己的交流机会变少了?别忘了他们的身心也在急剧地变化着。

之前一条新闻,讲的就是一个23岁的女生去西班牙留学,因为花钱超支和自己父亲吵起来了。然后她在社交平台上发出“养不起本仙女,就不要生啊”这样的话,这已经是其中最温和的一句话了,其他辱骂自己生父的话能引起人们的不适,在这里就不多做描述了。

实际上这位父亲是杂志的主编,也只是一名拿工资的中产阶级,平时连吃饭都很节约,但在培养自己女儿上可以说是倾尽了自己的财力了。但是这位女儿却将父亲的付出当做理所当然,对于自己在生活作风上的放纵有只当做平常。

这样的女儿是怎么培养出来的呢?正是在女儿成长过程中的无效的交流和片面强调学习,让二人的矛盾逐步升级。

现在让孩子参加过多所谓的素质教育或兴趣班,也可能会产生同样的结果:有没有提高孩子的竞争力不清楚,但亲子关系可能变得极差。这会极大地剥夺孩子的幸福感和自我认同,让他们的认同感陷入到不好的群体中。上文提到的女孩,就是如此,她在心理上并不认为自己和父亲是站在一边的,而是相信所谓的“朋友”。

所以教育是让家长之间攀比吗?看到别的孩子上马术课了,自己的孩子也需要上,不上就是低人一等。而家长之间的这种攀比,会让孩子逐渐物质,比如上文说的那个女孩,如果不是父母溺爱,让她学很多东西,造成了现在大手大脚花钱,又岂会说出那样的话语呢?

当然,学习成绩并不能决定前途,只要有兴趣,在哪里都可以学习,都能取得好兴趣。而家长需要考虑的是,当孩子表现出自己的兴趣时,是不是在忙着规划这孩子的未来,而忽视了孩子的真实想法。

教育“内卷”严重,家长别忙着规划未来,忽略了孩子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