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干啥之前都要讨价还价,别发火,背后的好处你还没看到

最近,我感觉要被娃逼疯。不管让她干什么,总要和我讨价还价、谈条件:

要洗漱了,她说:“妈妈,再让我搭5分钟乐高就去洗,好不好嘛!”

午餐让她多吃几口紫甘蓝,她说:“如果我吃3口紫甘蓝,就多吃一块鸡翅,可以吗?”

看动画片半小时了,让她起身动动,她说:“运动可以,那明天能不能带我去游乐场?”

和几位妈妈一聊,果然同一个世界,同样的娃:

帮忙做家务,就要求买变形金刚;当天运动达标,就要求少练琴。虽然语气听起来像商量,但他们分明老神在在、言之凿凿,满脸写着“不容反驳”、“不愿退让”八个大字……

每每陷入这种撕扯,我就会涌起无限怨念!毕竟我这辈子最不擅长的就是讨价还价,要不然我为什么热爱网购啊!

娃到底是怎么修炼了这一身讨价还价的技能?家长又该怎么见招拆招?今天的文章就来好好聊聊!

除了爱“讨价还价”,人类幼崽的迷惑行为真不少。那些奇奇怪怪的行为背后,又藏着哪些科学知识?快快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果壳童学馆】,发送关键词“迷惑行为”,进入专栏获取答案吧~

有次我忍不住问女儿:“你从哪里学到可以和妈妈讨价还价的?“

娃抬起脸回答:“你以前不是经常说,如果我不挑食,饭后就可以多玩半小时乐高吗?“

一句话让我从心扎到胃,原来是我自己挖的坑。

为了让孩子按大人的计划行事,我们习惯用“你要是做了XXX,就可以做/得到XXX”的引导方式。这一招的效果往往“短平快”,令我们一用再用,欲罢不能。而孩子也耳濡目染,不知不觉中获得了讨价还价的技能。

家长的“沉浸式”示范,简直是孩子学习讨价还价,从入门到精通的绝佳助力。

可我们出于种种原因,总会频繁、轻易地接受孩子的讨价还价,这便让孩子深入领悟了这种做法的妙处——或许父母的底线,也是可以谈一谈、降一降的。

我要求女儿看30分钟动画片就去户外活动,一开始女儿遵守的挺好,可后来渐渐开始谈条件:能不能多看5分钟、10分钟?被我明确拒绝后,女儿悠悠来了句:“妈妈你看手机也没有只看30分钟就停,为什么只要求我?”

有研究发现,孩子讨价还价行为的发展,更多的与“公平偏好”有关,而非只和讨价还价的能力有关。[1][2]这说明,孩子开始和我们讨价还价,或许是因为发现父母对孩子和自身的要求存在不公之处。

4、对孩子的承诺不兑现或打折兑现

《少年说》里有个男孩,想让父亲兑现买英语点读机的承诺,6年来从未成功。当他英语考满分,父亲说:“你英语这么好,还要啥点读机。”于是他英语成绩下降了,父亲又说:“你英语这么差了,还要啥点读机……”

我们总有理由不兑现承诺,或打折兑现。孩子在失望之余,也会开始学着父母的样子讨价还价、谈条件:“是不是该在做任何事前,坚决和爸妈谈好条件,甚至抬高条件?”“爸妈让我做的事,我是不是也可以打折、加个条件?”

讨价还价谈条件这事,确实让我们一个头两个大,但这其实是孩子思维、语言表达能力和对他人的情绪感知能力不断发展的一种表现。既然一时半会难改变,不如换个角度看问题,这里面还有一些你意想不到的好处。

扪心自问,比起完全不愿、不敢和父母沟通的孩子,是不是我们更期待孩子敢于、善于、愿意和我们沟通?哪怕这沟通是以讨价还价的方式。

能和父母讨价还价、谈条件的孩子,是被爱包围的孩子。至少他/她相信,他有和父母“谈判”的底气,也相信自己所说的,会被父母聆听(允许不允许是另一码事)。

知乎有个问题“和父母无法沟通你有多绝望?”回答竟有5616条,很多回答都提到:渐渐失去和父母沟通的欲望,直到亲情被消磨殆尽。

2、是对社会关系、情绪和行为反应的锻炼

在和父母讨价还价的过程中,孩子慢慢能学会取舍、妥协、双赢等在社会和人际关系中十分重要的技能。同时,孩子也会通过父母的反应,体察他人的情绪变化、心理期待,并据此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调。[3]

一项研究指出:孩子认为,父母对他们达成目标的谈判能力的支持和鼓励,可能会影响他们在其他社会关系中的期望,以及对他人情绪和行为的反应。[4]

也就是说,我们不必一味扼杀孩子讨价还价、谈条件的行为。相反,如果我们接纳,甚至肯定(≠不加引导)孩子这方面的能力,或许会对孩子未来发展有一定好处。

讨价还价成功的关键,是双方相互承诺,自己一定能做到自己提出的条件。

因此,在一些不涉及原则底线的问题上,让孩子讨价还价成功,并设立明确底线,甚至会有利于增强孩子的自我掌控感和自我约束力:我说只多看5分钟电视,父母同意了,那我就只能多看5分钟。

我女儿虽然喜欢讨价还价,但自控力比我强很多。和我谈判完后,说好只吃3口冰淇淋,就不会咬第4口;说好多玩5分钟,时间一到就会起身。这其实是孩子对谈判既得利益的本能维护,因为如果违背谈判结果,下次可能连谈判机会都没了。

既然提到不必完全扼杀讨价还价,那至少得想个办法,让孩子的讨价还价走上“正轨”吧,别让咱当家长的无限崩溃就好。

我在餐厅吃饭时,隔壁桌孩子和妈妈“谈判”:你不让我买新的奥特曼卡牌,我就绝食!”这种情况,我认为可以直接驳回,明确告诉孩子这不是“讨价还价”,而是无理取闹、威胁,因为谈判筹码压根不对等。

同时讲清楚,讨价还价的前提,是必须抛出双方都能接受的筹码。比如“我要是体育成绩进步,就要买一套新的奥特曼卡牌。”

要和孩子尽早说明,有些事情是不可以讨价还价的,这就是底线。通常,家长认为关乎人身安全的问题是底线,我觉得还应该加上那些涉及三观品性的问题。

比如,我在女儿第一次非要在马路中央捡气球时,以最严厉的语气把她凶哭了,拒绝了她“就捡一个还不行?”的请求,这是安全底线。

比如,我在她欺负比自己小的孩子时,带她登门道歉,拒绝了她“我只是去看看,但不说对不起,可以吗?”的请求,这是品性底线。

如果孩子已经习惯了讨价还价,就要注意引导方式,尽量让孩子有“这是我自愿妥协”的感受。

有时候,孩子讨价还价的背后,可能有自己独特的诉求,或者隐藏着心结。

朋友家老大,一出门就总要求再多玩一会、多买一个玩具,让朋友身心俱疲。后来和娃聊了聊,老大说:“我看你每天都陪弟弟玩,弟弟还不用做作业,我却只能玩一小会,你是不是只爱弟弟?“

或者你会说,孩子讨价还价并没有上述隐情,但听他们说说,至少可以让你更深入了解娃的想法,引导起来才能更有的放矢。

这样说并不是让大家一味妥协,而是将孩子和我们从对立关系,引导到团结关系。一旦孩子发现,我和家长意见不同,不是非要争个你死我活,而是可以商量着找个折中方案,下一步就好办很多。

如果孩子提出的条件我们无法妥协,记得向孩子清晰地说明理由。这样可以大大减少我们在孩子心目中“霸权”“完全无法沟通”“不尊重人”的形象。

你有没有在买煎饼果子时被问:“要加香肠还是煎蛋?”,然后在本来啥也不想加的情况下选择其一。这种话术其实也可以用于和孩子谈判。

比如,让娃收好玩具去洗漱,娃要求待会再去。这时候我们与其说“赶紧给我收拾玩具洗漱,别磨蹭!”,不如说:“那你再玩1分钟,还是2分钟?”

“不想吃饭,除非再玩10次抓娃娃”,家长不同意就躺地大哭。那好,请哭吧,我看会手机,哭累了咱再走。

现实,总是具有强大的教育力量。适当让娃尝尝讨价还价不成的后果,比我们唠叨多少句都管用。

如前所述,讨价还价这种技能,用好了对孩子的发展有一定帮助。那堵不如疏,我们干脆让娃把这技能用在真正需要“讨价还价”的地方。

比如,和小朋友谈判一下,到底是轮流玩玩具,还是按石头剪刀布的顺序,哪个更公平?

比如,家(我)庭(和)成(姥)员(姥)发生争执时,让娃扮演谈判官,进行调停。看甲方在什么情况下愿意认错道歉,乙方在什么条件下愿意豁达原谅。

也可以直接带娃去菜市场,让娃问问“阿姨如果我买10个西红柿,能不能送我一把小葱?”要知道,我自己是没勇气开口问这句话的,但我女儿已经成功问过一次了。虽然只讨到3根小葱,但我和她各有各的心满意足。

所以啊,别发愁,今天这个和你为看一集小猪佩奇讨价还价的娃,说不定哪天就成为首席谈判专家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