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睡觉前,圆儿哥让我帮忙给他的电话手表充电。等他睡着,我翻遍了家里的角角落落,也没有找到电话手表在哪里。今儿早上起来又是一通翻找,依然无果。这件小事让我有点儿烦躁,忍不住在心里埋怨起来。
还好我早上出门之前圆儿哥还没起床,否则他又要接受我的唠叨。我在上班路上渐渐冷静,这个时候反倒把情绪消化得差不多了。以后想要抱怨之前,还是要给自己一个冷静期,减少彼此伤害。
为什么他的情绪会变成我的情绪?找不到电话手表,明明应该是他着急才对,为什么最终是我更上头?这个事情值得好好琢磨一下子。
过于共情、缺少界线,是很多家庭亲子关系的通病。痛苦着他的痛苦,幸福着他的幸福,好像一个共生体。
随着圆儿哥进入少年期,我一直在努力从他的事情中退出,把属于他的主动权交还给他,让他学会为自己的事情负责。这个想法已经存在了很久,但是操作起来依然有不少障碍。我所说的主动权,不是浮于表面的简单的事情,比如自己穿衣服、洗澡、写作业等等,我希望能做到更深层次——最基本的是他能统筹好时间,进而找到生活重心,分清主次,驱动自己向前。
作为家长,真该一日三省吾身。能忍住不催促写作业、不催促吃饭睡觉吗?能忍住看到作业中的错题不直接指出来、而是耐着性子等他磨磨唧唧自己检查吗?能在他乱扔东西、丢三落四的时候不起急、给他机会慢慢找、引导他学会整理吗?OMG,该怎么样才能从他的生活中剥离,而不是变成他生活和肢体的一个延伸功能,帮他做这做那?
爱和共生是两回事,爱让大家一起变好,共生让人彼此消耗。夫妻关系、亲子关系,莫不如此。频繁超越界线,不仅让孩子的自主范围千疮百孔,也让父母不知不觉将自己的价值感、存在感,转移到孩子身上。最终,孩子不堪重负,家长失去自我。
在圆儿哥小的时候,我也有过一段特别鸡娃的日子,也曾因为他学棋,每天鸡飞狗跳。等到他真的开始进入学习阶段了,我吸取之前的教训,反倒淡定了许多。其实回头看看,有时候鸡娃,也未必是100%为娃考虑,是不是也掺杂着自己的“不能输”“不服气”等情绪,是不是也有自己的虚荣心在作祟,是不是在用自己的价值观衡量孩子的价值?
今年春天,由于疫情原因,圆儿哥在家上了2个月网课。一开始的时候,我会为他安排好设备,提醒他注意听课,纠正坐姿……当时我也在家办公,几天下来,特别疲惫,感觉比上班累多了——不累才怪,明明是圆儿哥的学习任务,也被划进了我的职责范围。后来我就做了些调整,圆儿哥原来在学校怎么学,在家就怎么学,原来我不干预的事情,现在也不干预。他上他的网课,我办公、读书,充实自己。课后该复习复习,该检查检查,学期末圆儿哥的综合测评手册里,老师写道,居家学习效果很好。
这是我第一次清晰地感知到界线,第一次非常明确地划分了界线,第一次尝到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带来的好处。
我是个愚钝的人,时常羡慕和学习其他妈妈的育儿智慧,然后自己缓慢摸索。界线是在不断碰撞中确定下来的边界,我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至少意识到这个问题,开始去做,总会清晰。守住亲子界线,就是守住了各自的生命力,孩子依靠本能和自我驱动成长,大人也专注于精进自己,而不是寄生在孩子身上。亲子之间互相依靠,但不互相消耗。